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假装看不见”何以惹争…
一女刺三官:公权何以虚…
最新热门    
 
文化何以成为经济

时间:2009-8-8 16:38:22  来源:不详
[摘要]在当今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融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生产力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文化以产业化的形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以精神力量和生产力的形式对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总体来看,这种竞争集中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上,而其背后实质却是文化的竞争,这也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新态势。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总是伴随着生产力的突变而得以产生,而生产力诸因素中的革新变化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这种时代的演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在经济一文化一体化的时代大潮下,文化的能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它以文化生产力的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日益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融时代的到来
  
  人类社会已经走过了原始渔猎时代、传统农业时代、近现代工业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这种时代进步的轨迹,总是伴随着生产力因素的巨大变革而得到验证。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更多地依靠知识和技术创新来推动发展的阶段。美国学者Michacl E.Porter,Jeffrey D.Dachs和Johnw.Mcarthar把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在低收入水平时,属于“要素驱动”阶段,增长主要依赖于土地、非熟练劳动力、初级产品;在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过渡时,开始进入“投资驱动”阶段,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投资,包括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和吸引外资;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过渡时,开始进入“技术驱动阶段”,增长主要依赖于投入,开始从技术进口经济向技术生产经济转变;在高收入阶段,属于“创新驱动阶段”,主要依赖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包括很高的社会教育水平以及迅速向新技术转移的能力。第四阶段和前三个阶段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文化意义和主体意义,创新是一种文化知识、文化价值以及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的革命性飞跃,是人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本能特征的充分发挥。当前,世界正向第四阶段发展,这一阶段也正好与目前所处的信息时代相适应。
  而这一时代的显著表现莫过于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共融。无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影响和渗透的领域不断扩大,还是产品的文化含量正在变得日益重要,还是企业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还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还是各层面的人士(领导者)和组织(政府)越来越关注文化的建设,都已经充分地向世人表明,经济一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区别于过去时代的显著特征。经济越来越受文化的影响,文化越来越融人经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二者相融相生,相互促进,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一个日益突显的现象,文化、经济、政治作为社会有机体中的三大要素,一方面相互区别,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一方面又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会出现“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的情况,”也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的现象。
  经济与文化交织,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没有离开了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也没有离开了经济与社会的文化。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所提出的“经济人”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时代新人——市民阶级的化身。正是这种“经济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包括诚信守约、履行支付承诺、尊重市场伙伴等,构成了当时特定的文化观念,这些观念实际上也是后来进一步扩展市场和经济不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大量经验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中实现发展的。经济需要文化的支持,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但文化所反映的,总是经济活动的深层次本质关系,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关系,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才在其经济学研究中特别重视文化因素(宗教、道德、观念、理想等)对经济动机的决定作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西奥多·w·舒尔茨不仅注意到了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土地和资本等物质生产要素的作用在下降,而且看到了曾经依附于土地和资本的人的动机及其知识水平特别是文化素质对经济增长所具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突出地表现为文化直接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摆脱了过去作为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的从属地位,发展成为内生主导因素而具有了新的意义。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延伸,使人文精神在生产领域越来越商品化和产业化,许多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不断出现,在商品生产中,各种商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影响产品的竞争,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正在带来愈益强劲的新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绿色文化带来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污染产业的遏制,现代人文观念带来了观光农业、文化旅游等等。
  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在世界上更有其突出表现。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其《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提出了软力量这一概念,并阐述了美国软力量的优势。他说,人们通常把权力理解为希望别人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的能力。当我们考虑怎么叫别人去这样做时,有三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是强制或威胁,我们称之为“大棒”;第二种是用金钱去收买或贿赂,我们称之为“胡萝卜”;第三种是通过一种吸引力使人们合作,使人们做你所希望做的事情,我们称之为“软力量”。事实上,你可以用人们所希望的东西来吸引人们。美国传统所用的吸引力就是用其文化、价值观、人权以及政策来吸引人们如其所希望的去行事。人们可以看到,美国赢得冷战并不是仅仅靠的是军事硬力量,它也是通过软力量实现的,比如通过交流计划、美国之音的广播等等,这些都是软力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人才、教育三位一体,构成国家权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力量的强弱直接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一种重要力量资源,对于能否在国际斗争中取得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生产力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文化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发展阶段相比较,它在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中,正在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并且日益成长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1.文化以精神力量的形式诱导和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释放。文化首先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理念而存在,它总是能够把人们笼罩在它的光环之下。因为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切物化形式和内涵形式之中,总是内在于人们的行为、心理、观念和意识之中。人们无时无刻、有意无意地受到某一文化形式的熏陶,并潜移默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经济活动首先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体创造性活动,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行为主体——人的参与。因此,人的这种有意识、主动的活动必定受其固有的思想观念、心理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支配与约束。可以说,人的经济活动恰恰是在某种文化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对财富的评价、欲望以及为获得财富而作出努力的态度是不同的”,而“各种社会制度对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鼓励或限制也各不相同。”应该说,作为生产力的主体,他的创造能力作用的发挥程度除了受到其本身的实体(体能)的影响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教育程度和他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力。如果人本身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原材料的话,那么文化则是一种催化剂,文化通过提供科学思维形式如概念、判断、推理,在对与错、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等问题上,提供正确的判断标准,进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控人们的活动及其方式,它能促进人的潜在创造能力的释救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使之转化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然,这种文化指的是先进文化,积极健康文化,而不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由于文化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持久性,从而使受影响者有着一种不断前进、不断创造更多价值财富的冲动,一种欲望或者说渴望,也正是有了这种意识,促使他不断地产生着追求真、美、善的内在动力,这正是文化的功能所决定的,也是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的具体表现。
  
  2.文化以生产力的形式作用于经济发展。在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中,精神生产力是生产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自然地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方面。认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以一种加速度规律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精神生产力的最集中表现形式,在当今时代已越来越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产力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发生质的变化,经济增长所依赖的途径和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同的主导要素的变异,经济增长方式就会发生变化。当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时,必然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要素和物质生产力来推动经济增长,而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它主要以精神生产力的形式和文化资源要素来推动经济发展,它推崇和强调集约型增长的发展理念。从它们的作用表现来看,传统的增长方式表现为“硬驱动”,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注重有形资源和客体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资本构成中硬性资本占据了主要地位,驱动其发展的主导要素是自然资源、土地、资金、机器等。文化生产力则强调无形资源和主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级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技术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软性资本,成为核心驱动要素;其中,特别强调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要素的推动力量。与此相联系,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发展途径。从传统增长方式来看,它更多地依赖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般是不可再生的,唯独知识与文化是可以永续利用的,是可再生的,也是可以无限和重复利用的,同时它还是可以不断地增长的。这样,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追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达到了不谋而合的目的。
  二是文化生产力拓展了生产力客体要素的范围。生产要素越多样化,经济发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