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文化变迁与认同

时间:2009-8-8 16:38:30  来源:不详
[摘要]基于对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地区调查基础上。通过对白裤瑶的民族认同意识、传统伦理规范、传统信仰、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思想等方面进行考察来探讨白裤瑶传统文化堆系与认同现状。通过对白裤瑶民族的文化分离感、自我疏离感、社会孤独感等方面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白裤瑶传统文化的解构痕迹与认同危机。提出保护白裤瑶民族传统文化和增强认同感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变迁;文化认同;白裤瑶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其男子穿及膝的白色裤子为显著特征,人口约3万余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和八圩瑶族乡,部分散居于河池市拔贡乡和贵州荔波县瑶山乡。白裤瑶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最完整的少数民族之一,素有“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的美誉。为了更好地了解白裤瑶的民族文化特征、变迁状况、认同状况,笔者于2007年7月到广西南丹县白裤瑶里湖瑶族乡和八圩瑶族乡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文化调查,主要通过问卷、个别深度访谈和集体交谈相结合、参观广西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等方式对白裤瑶民族进行初步调查。调查发现,白裤瑶是保持传统民族文化比较完整的民族,民族认同感极高。然而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白裤瑶的文化传统逐渐受到冲击,传统的风俗习惯逐渐遭到解构,文化认同衍生许多不确定因素。文化认同的危机开始在白裤瑶地区蔓延,增强白裤瑶的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文化保护将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白裤瑶传统文化维系与认同现状
  
  白裤瑶的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虽然经过几百年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沧桑,白裤瑶民族的文化传统内核至今仍然比较好地得到保护,其根源于白裤瑶的强烈民族认同意识、传统伦理规范的继承,传统信仰、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思想的维系等。主要表现如下:
  
  (一)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白裤瑶的民族认同意识主要是表现在传统服饰文化的维系、传统农耕文化的维系和传统居住文化的维系等。
  1.传统服饰文化的维系。白裤瑶的服饰是彰显民族身份认同的最显著特征,是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判断是否是本民族成员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的许多民族群众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民族服饰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穿民族服装,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民族群众。“白裤文化对白裤瑶的发展进程起着主导地位,并决定着白裤瑶与其他瑶族支系在宗教信仰、生产条件、性格心理上的各种差异,这种差异构成白裤瑶文化的特征。”笔者调查发现,白裤瑶的民族服装认同率是最高的,大多数白裤瑶群众都认同本民族的服装,认为穿自己辛勤劳动制作的衣服好。以穿本民族的服装感到自豪。穿上自己做的衣服更加能够凸现自己能干和手巧,要知道一个连本民族的衣服都不懂制作的适龄姑娘往往在白裤瑶地区被视为是笨拙的。因此,很多年轻的姑娘在家都喜欢制作本民族服装,这是她们去相亲的必备条件之一。
  然而,很多人对本民族的服饰内涵很难说出所以然来。大部分的中年人、包括一些老年人对本民族服装的图案是什么含义说不清楚(因为白裤瑶民族长期缺少文字记载,服装的制作、图案的绣制往往是通过口头上流传的),图案的很多含义已经失传。关于白裤瑶的服饰图案说法不一,有的老人认为是根据“盘王失印”和“五指血手印”制作而成的,即白裤瑶祖先们在与莫氏壮族土司的战争失败后留下的伤痕。而有学者认为:“白裤瑶服饰图案,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和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盘王失印’与‘五指血手印’,是白裤瑶支系留着他们原始文明的遗迹,是进入岭南,迁居南丹大寨之前,而不是定居大寨之后与莫氏壮族土司斗争失败才出现的。”不管如何,目前白裤瑶民族对本族服装的认同源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民族心理情结,在一定意义上说,维系民族传统服饰是对祖先的尊重,易言之,民族服饰是祖先所创制的,尊重祖先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在一定意义上是白裤瑶祖先崇拜的重要内容之一。
  2.传统农耕文化的维系。维系了上千年的牛耕时代在白裤瑶至今没有终结。而且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白裤瑶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里,居住在半山腰或山顶上,传统牛耕文化至今仍然没有改变。他们传承着传统的农业操作,依时令而耕种、收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黄豆、大米、棉花、油料等。白裤瑶的自然经济状态保持得比较好。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方式至今仍然得到传承。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家庭基本上都保留有纺纱机、织布机、辗谷机等,自己的衣食基本上自己解决。他们生产的粮食、衣服等大部分是供自己家庭享用,主要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等。虽然收入都普遍偏低,但他们对自己的目前生活状态表示比较满意。调查数据显示,个体月收入低于500元的约占66.7%,月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的约占22.2%。月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约占7.4%,月收入达1500元以上的约占3.7%。或许是自然经济的安逸生活造就了他们对传统牛耕文化的眷恋,在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这种文化能够维系多久?这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3.传统居住文化、陀螺文化、铜鼓文化、丧葬文化的维系。在白裤瑶地区,基本上是维系传统的居住文化,大部分民族群众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半山腰或山顶上,以土屋瓦房或A字型的草房为主要建筑。最具有建筑特色的是谷仓,维系了上百年的谷仓文化至今仍然在白裤瑶的村落四处可见,每家每户屋旁边都建有一个小小的谷仓。白裤瑶的谷仓与其他民族不一样,谷仓不是建在屋内而是建在屋外(据说是白裤瑶的社会风气极好,从来没有偷盗事件发生)。谷仓体积不大,比屋小许多,是用来储存粮食之用,是用木材、竹竿、茅草等建成、设置精密。仓顶成A字型,底下用四根圆柱支撑。古老的谷仓具有独特的防雨、防鼠、防盗、防火等功能。
  陀螺文化是白裤瑶的独特文化。打陀螺是白裤瑶的传统活动之一,具有御寒、社交、娱乐等重要功能。打陀螺是白裤瑶群众的爱好,几乎人人会打,技艺精湛。陀螺是用木头制作,碗口大,托顶刻着许多花纹,并用长绳绕起,拉着绳子用力一劈,陀螺就在地上打转。陀螺传说是白裤瑶祖先为了御寒而创立的一项活动,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乡村集会、过年过节、集市比赛的重要活动项目之一,谁把陀螺劈得最猛、让陀螺转得最久。谁就是陀螺的赢家,受到年轻姑娘们的赞扬。打陀螺同时也是青年男女们结交朋友、认识新人、寻找配偶的重要载体。
  白裤瑶自古以来就有铜鼓崇拜的传统,白裤瑶的铜鼓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白裤瑶民族之象征。白裤瑶把铜鼓当作一种神器,认为铜鼓具有铜鼓神,一般的村落都需要铜鼓神来庇护。因此,在白裤瑶,铜鼓的存在就有深厚的文化根基,铜鼓的使用也显得十分神圣。据有关数据显示。“南丹县境内的白裤瑶铜鼓,共有311面(其中里湖229面,八圩80面,小场2面)。南丹县白裤瑶人口为27900余人,依次计算,白裤瑶平均每89人中即有一面铜鼓,其铜鼓密度之高居国内外当今使用铜鼓民族之首”。铜鼓文化的维系主要靠一种信仰和崇拜,其表现形式往往与安葬文化交织在一起。在白裤瑶地区不是随时或随便都敢使用铜鼓,只有在特定的场合下才能够使用,并且必须在祭鼓仪式之后才能使用。“丧葬活动至今仍然是白裤瑶铜鼓最主要的使用场合。”白裤瑶认为,“丧事打铜鼓是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使死者安然进入阴间,登上天堂,消遥自在”。丧葬是白裤瑶群众集体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独特的是,在隆重的丧葬活动里包含着多种活动,丧葬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哀悼,同时也是青年男女物色对象的重要场合。据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陆朝金副馆长介绍。丧葬当天,很多附近乡里的青年男女前来参观,他们打扮得漂漂亮亮,边观看葬礼边寻找对象,并且是女性占主动地位,当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就跟他对唱情歌并逐渐离开葬礼去偏僻的地方约会。易言之。白裤瑶的丧葬文化蕴涵并催生其他文化的生成。
  
  (二)传统伦理范式的维系。白裤瑶民族具有优秀的伦理文化传统,成为维系人们日常生活、家庭和谐、民族重要活动的道德标杆。白裤瑶的传统伦理规范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对个体修身而言;二是对外部社交而言。
  1.对个体修身而言,白裤瑶民族有讲究“忠”、“孝”、“礼”、“让”的传统。白裤瑶的“忠”主要表现为夫妻之间的忠。白裤瑶自古以来就有一夫一妻制的传统,崇尚一夫一妻制度,婚姻关系的“忠”是要求夫妻之间的相互忠诚,即妻对夫忠、夫对妻忠。虽然白裤瑶的女子结婚前是很自由的,但结婚后往往受到严格的伦理限制即维系男人的权威和爱情。曾经也有纳妾的现象,但属于个别现象,主要是为了增加劳动力或延续香火(并非出于男子花心),并且纳妾首先要妻子同意才行,与汉族的纳妾行为不一样。“孝”是白裤瑶家庭伦理的核心。白裤瑶是一个非常讲究尊老的民族,白裤瑶的孝本质不是“父为子纲”的孝,而是子女发自内心的孝,是对长辈孝顺,使老有所终,这与白裤瑶的祖先崇拜有一定的关系。要获得祖先的保佑必须对老人孝顺,白裤瑶至今仍然维系着一种“油窝”体制,成为村寨的潜规则。如果有子女不孝顺父母。本家族的其他成员会集体供老,并对该不肖子孙进行鄙视,与之断绝家族关系,即驱逐出家族之列(古代是驱逐出寨)。
  尚“礼”、“让”也是白裤瑶个体修身的优良传统。“礼”是人伦的根本,“让”为待人之道。讲究“礼”、“让”是白裤瑶为人的道德基石。由于白裤瑶没有私塾教育的传统,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白裤瑶的伦理道德主要是在家庭里学习,即长辈对晚辈的熏陶和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子女从小就接受父母关于礼仪的熏陶和教养,要求他们长幼谦让、尊老爱幼、礼让三分、礼貌待人、热情好客、谦逊和气、乐于助人、同甘共苦等。这些家庭教育对子女的社会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2.对外部社交而言,白裤瑶民族具有恋爱自由、讲究信义的传统。恋爱自由是白裤瑶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是白裤瑶民族最能够体现其社交特征的方面,其核心是“玩表”。所谓的“玩表”就是指未婚的适龄男女(一般是十四五岁之后),可以通过各种场合物色自己的对象,他们可以在山村野外里谈情说爱、过夜,女性可以随意把自己的意中人带回自己的闺房过夜(男子黄昏时来,破晓离开)而不受父母干涉,并且彼此双方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在白裤瑶民族内部,“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之间的玩表可以维持很长时间,但只要还没有结婚,两性伴侣之间的关系无论多么牢固,交往多久,彼此都不存在任何权利,也不承担任何义务”,“男女青年未婚之前,既可以与一个固定的对象玩表,也可以同时与几个对象玩表,有婚前与十多个情人玩表的现象。如果一个姑娘到了玩表的年龄还没有情人,父母亲就会认为她没有本事,旁人也会嘲笑她太笨,这样的人在其民族内部是遭受歧视的,无论她走到哪里,也无法逃避社会对她的非议”。白裤瑶的恋爱自由正体现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对象,追求自己的幸福。诚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出白裤瑶存在古代群婚制度的痕迹。
  讲究信义是白裤瑶群众社会交往的基本规范。白裤瑶群众大多纯朴、敦厚、老实,在他们心目中,讲究信仰是人本来就应该拥有的品质,对那些背弃信义之人,本寨人十分厌恶。
  
  (三)传统信仰的维系。白裤瑶有很多的信仰崇拜,包括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祖先崇拜在白裤瑶的信仰中占有积极重要的地位,白裤瑶群众认为他们的祖先经历了无数的灾难才生存下来,给白裤瑶留下的一切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