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范文
在省管高校学习实践活动…
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高校学习实践活动骨干人…
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用雷锋精神加强对高校贫…
高校青年学生落实科学发…
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考核…
探索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最新热门    
 
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及价值初探

时间:2009-8-8 16:38:31  来源:不详
[摘 要]情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高校德育素有重知轻情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我们主张将情感教育纳入德育的范畴。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价值在于:首先,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素质,促进德育理论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提高,能够在高校中建立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和道德形成环境,帮助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业缘关系、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校德育;情感教育;大学生;价值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注重道德认知因素对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轻视情感因素对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二是重视道德认知对于道德情感的影响、轻视道德情感对于道德认知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德育的失衡、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其实,情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时,常常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因为人不是漫无目的地去认识事物,而总是带着自己的一定需要:当事物符合自己需要时,就表现出肯定态度;反之,当事物不符合自己需要时,则表现出否定态度。情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态度体验,在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如下功能:(1)动力功能和强化功能。情感的动力功能指的是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情感的强化功能指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效能。(2)调节功能。这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3)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前者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号传递的效能;后者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4)迁移功能和疏导功能。情感的迁移功能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情感的疏导功能指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的效能。(5)保健功能和协调功能。情感的保健功能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情感的协调功能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促进或阻碍人际关系的效能。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A.H鲁克所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人全部生活的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中去。”[1](P21)情感教育即是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因此,情感教育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本文所论及的正是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
  
  一、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德育学科,毫无疑问地应当关注人的情感。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重视人的情感、并把情感发展纳入德育的目标;二是利用人的情绪情感的特殊机制,改善和提高道德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情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情感健康。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而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健康教育就是要预防或消除学生的不良情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健康习惯的过程。情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消除不健康的情感、保持良好的心境、合理地表达情感、适当调控情感、适度宣泄情感以及增强情感的免疫力或适应能力等等。情感教育可以广泛渗透于一切学科的教育之中,本文探讨的是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及价值。
  人的情感种类繁多。德育中所关注、研究的是人的社会性情感的产生、发展和活动规律。那么,什么是社会性情感呢?从个人情感体验中所反映的内容看,社会性情感指的是超越个人需要、欲望、爱好等因素而对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或社会生活等因素产生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种情感超越了狭隘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范畴,超越了单纯的个人需要,表现出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责任和理解,因而被视为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按其性质和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三个方面。
  所谓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是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它同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道德标准相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道德认识一道德情感一道德信念一道德行为一道德习惯一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道德认识的逐步提高,只有在实践中与道德情感反复结合,才能逐步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效果不如人意,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对道德情感的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道德感教育以人对他人、人对社会的态度为其内容,包括热爱感教育、责任义务感教育、荣誉感教育、自尊感教育、幸福感教育等。热爱感是认识主体把某一客体从其他客体中区分出来、并把它置于主体稳固的生活需要与兴趣中心的一种情绪体验。责任义务感是个人对国家、集体、他人承担道德责任,及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等持认真、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个人的责任感达到较为自觉的程度时,责任感就成为义务感。荣誉感是对人的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主观或客观评价后产生的情感体验。自尊感指的是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对自己生存意义、获得成功并求得幸福权力的肯定态度。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是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教育即是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实施的情感教育,有助于消除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的消极情感,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情感,促进人的认识活动顺利开展。理智感教育的内容包括:认知感教育、惊奇感教育、怀疑感教育、自信感教育、成功感教育、真理感教育等。认知感是人们对于新奇的、尚未认识的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一种重要的内在学习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内驱力”和“催化剂”的作用。惊奇感一般出现在人们不太熟悉而强度较大的新异刺激情境下,它对人构成强大的吸引、由此可能引导人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貌似的、类似的、伪装的、欺诈的、畸变的、仿佛的等等不一而足的现象,使人捉摸不定,这就是怀疑感的产生;怀疑感是很多科学创造的起点,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感是人们对自我能力进行正确认识和评价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个人成功的起点。真理感表现为人们对于真理的热爱、追求和维护,是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对于科学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审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客观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情感教育离不开审美活动,它是教育者通过审美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情感的教育,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各种审美活动无不表现为情感活动,审美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审美感化活动,他强调感性直观、自我体验、形象思维和情感作用,通过审美情感的陶冶而作用于人的心理结构,达到心灵的塑造。审美感教育包括社会美感教育、自然美感教育、艺术美感教育、科学美感教育等。高校德育中应当关注社会美感和科学美感教育。社会美感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激发人们对进步的、健康的、美好的事物的热爱和追求。科学美感教育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美,同时促进学生理智情感的发展。

  二、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价值
  
  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因而具有丰富而现实的价值。首先,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素质。任何人的需要中,都是既包含着物质需要,又包含着精神需要。正如美国作家诺尔曼·丹森在其著作《情感论》中写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仅有知识或智能而没有情感的人,这是不完全的人;一个没有情感的智者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更不用说成就事业。”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社会上所有的人……需要自尊、自重、或为他人所尊重。”“假如(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满足了,就会产生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2](P42)因此,“我们必须懂得爱,我们必须能教会爱、创造爱、预测爱。否则,整个世界就会陷于敌意和猜忌之中”[3](P11)。从青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来看,他们正处于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的塑造和形成时期。他们的各种情感需要范围越来越广,社会性越来越强,幅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自尊的需要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对于理解、友谊、信赖和肯定的渴望也十分强烈。作为在和平宽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知识丰富的年轻一代,其情感需求中所包含的追求真理、相信科学等等社会成分比重很大。而及时有效的情感教育不仅能给青年大学生以正确引导,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对于信赖、尊重、理解等方面的情感需要。
  其次,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理论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提高。德育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教育等内容。良好的情感态度不仅是德育理论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而且情感教育所激发的责任心、使命感,还可以更好地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和视野吸引、转移到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上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含有认识过程,也含有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即个性的动力体系。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情感教育作为调动和启发大学生政治觉悟、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情感活动频繁而突出、且富有正义感使命感的大学生心中,极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而转化为理论学习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也搞不成功。这种信仰是一种动力。[4]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和调节功能,会使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成果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提高教育效果。
  再次,情感教育能够在高校中建立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和道德形成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俗语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育突出一个“情”字,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通过情感上的认识和作用来协调、处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力求使大学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第二,情感教育中包含的内容,既包含着国情和制度因素的要求,也包容了社会道德、社会公德中的一般规范和原则。它所要求的人际交往的真挚情谊、相互信赖、彼此尊重、关心理解等,一旦为大学生接受和内化,便会促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而携手奋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第三,情感教育主张通过说服引导的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来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教育,因而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