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中华民族进化(演化)模…
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
一座城市没有博物馆 就…
被裹挟了的民族主义
赤裸的民族——汉民族文…
民族复兴的布衣之虑
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
回龙顾祖的香港岭南山系…
我们民族的节日,万岁!
五种丛书:为各民族立传
最新热门    
 
岭南民族源流研究述评

时间:2009-8-8 16:39:39  来源:不详
族人群中,在Y染色体双等基因单倍型分布上,以单倍型H11、H12为主要分布。与百越系后裔民族的相吻合。据此笔者认为,侗族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与百越族群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其形成单一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其先民族群曾经或融合了周边的其他族群的成分,或有少部分被融合于其他的族群之中。侗族的先民族群是以一个融合了多族群的复合体形式发展成最终的单一民族共同体。
  3.水族族源研究
  学术界研究水族族源的角度颇为独特,从其歌谣和民间传说入手,而在其族源上的看法也颇多,例如:龙番氏后裔说、江南迁来说、殷人后裔说、东谢蛮后裔说、土著民族说、广西南宁迁来说和广东广西迁来说等等,但是近年来学术界在此问题上已取得突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水族源于百越。
  《水族简史》描述了水族先民从骆越族群中分离出来,发展成单一民族的过程,及其在文化上保留着骆越的遗风。
  高路加在考察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在水族族源上的看法:“水族主要是由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系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其原始居地在广东、广西交界的沿海地带。我们说水族源于骆越,并不排除有原属其他民族的成员加入”。⑥
  何燕,文波,金力等用PCR-RFLP法研究由11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组成的Y染色体单倍型频率分布,结果显示该人群的Y染色体主要为南方特异的H11和H9单倍型,两者频率高达90.22%,尤其是H11频率达58.7%。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其父系遗传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南方民族特征,与同为百越后裔的黎族、布依族等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最为接近的亲缘关系。这也印证了与学术界:“水族先民是古“百越”族的“骆越”之一支,与今壮侗语族的诸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的观点。”
  笔者认为,分子人类学对水族Y染色体研究取得的成果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印证了学术界水族源于百越的观点,但是董永利,杨智丽,石宏等云南18个民族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单倍型频率的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云南水族的单倍型H6、H8的频率很高,表明其遗传关系与氐羌群体接近。这对学术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术界在水族族源问题上仍有待加强和提高,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尚待解决。
  4.黎族族源研究
  关于黎族的族源,学术界曾经有南来说、北来说、多源说等多种观点。现今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黎族源于古越族的——骆越。
  尽管《黎族简史》在黎族族源问题上很模糊,给出了三种观点,但是肯定了黎族是我国古代南方的越族发展而来,与‘百越’西方部分的一支——骆越有较密切的关系。
  练铭志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黎族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骆越。黎族的构成是多元的,但不是多源的。这和汉族的内部构成一样,既有自己民族的主体成分,即越族的一支骆越及其后裔,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包括汉族、壮族、回族和正马来人,以及少量矮黑人等渐而形成一个源多流的人们共同体。
  《中国黎族》一书认为,黎族是从古越族的——骆越发展而来的。该书分别从历史地理学、考古学、语言学、地名学和民族学的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西汉以前,居住在海南岛的居民为骆越的一部分;考古资料表明黎族先民与古越族的一支骆越在文化上有密切的关系;黎语与壮侗语族各民族语言有密切关系;黎族地域内的地名在语音、语义方面与两广地区的非常接近或相同,完全属壮侗语言系统;古越人的“断发文身”、“居干栏”、“善铸铜器”等生活习俗,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能从黎族身上找得到。
  5.傣族族源研究
  傣族源于百越,已得到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支持。而最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又把研究的焦点转移到对傣族支系的源流问题上。
  《傣族简史》认为,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滇越”、“掸傣”、“乌浒蛮”、“儋耳蛮”等都是古代百越的一部分。傣族的先民自汉以来被称为“掸”。
  王文光综合运用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方法,对史上相关掸傣民族的历史文献以及近代以来前人对掸傣民族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和考证。认为,掸傣民族“共源于古代百越民族中的骆越,很早就有掸傣民族的先民分布在今云南、广西、越南北方、老挝东北部地区,这可以考古学材料、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和语言材料、现在仍遗留下的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得到证明。
  覃圣敏综合了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赞同学术界壮泰两族“同源异流”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壮族和泰族起源于古代西瓯、骆越。作者还以越人为起点,追溯了侗台语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古人类的关系,指出壮族和泰族分离的时间,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6.布依族族源研究
  研究布依族族源问题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林惠祥、岑家梧等老一辈人类学民族学家就已对布依族族源进行探讨研究,而他们在这一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有楚掸族说,汉族说、夏族说、僚人说等几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进,研究的深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布依族族源问题上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学者达成了一直的看法:布依族源于“古越族”。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主张源于越濮、濮莱、羌越、越夏诸说,而持这些主张的学者也都认为布依族族源与越族有渊源关系。
  《布依族简史》认为,布依族的族源据现有的汉文史籍和民族学资料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
  侯绍庄通过今天布依族的分布,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史上文献对今川滇黔一带越人的称呼于今布依族自称的比较以及布依族的风俗习惯等进行研究后,认布依族来源于古代越族,后来又属于被称为俚僚中的一部分。
  莫俊卿以历史文献为基础,从布依族在历史上的称呼入手,考察了布依族先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等特征,以历史事实证明,布依族与壮、傣、黎、侗、水、仫佬、毛南族等民族一样,都来源于古越人。其衍变序列大致是:秦汉以前“布越”→两汉六朝的“僚人”→唐宋元代的“蛮”、“蕃”→明清和解放前的“仲家”→解放后的“布依族”。
  侯哲安在考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新石器考古资料后,认为僚人是夜郎地区的主题族群之一,其源于“百越一支无疑”,“今之仡佬族、布依族、水族、侗族都是僚人支系”。
  黄义仁在其所著的《布依族史》一书中指出,现代布依族的聚居区,早在距今10万到4千年前就有水城人、穿洞人、兴义人等布依族原住先民居住,在夜郎国时期,这些原住民与临近的“濮人”、“越人”两族群融合而成布依族的先民“濮越”(布依)人,再后来又同许多民族融合而成今日的布依族。
  阿伍在《布依族的族源》一文中指出,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的“濮越人”或“濮夷”,(晋)《华阳国志》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南中”自周代以前为越人居住地,即今贵州、云南两省及四川省南部。该书亦称“夷越”这一族群为“夷濮”,而《后汉书》则称之为“夷僚”。可见,“濮夷”、“夷越”、“夷僚”都为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
  李永念,左丽,文波等为探讨布依族的起源及迁徙,采用PCR-RFLP法观察了有13个单核苷酸多位点(SNPs)组成的Y染色体单倍型在布依族人群中的分布,同时用PRC直接测序法对其线粒体DNA Region V区多态进行检测,讲结果与我国其他民族及世界各大洲人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布依族人群中有南方族群体特异性的H7、H11和H12单倍型出现,其中M95(H11+H12)的频率为最高。其单倍型的总体分布与我国同属侗傣语系的壮族、侗族、黎族及金秀的瑶族最为接近,因此,将布依族人群归属中国南方群体无疑是正确的,也与我国布依族人的地理分布特征相一致。”⑦布依族人群的9bp缺失情况与南亚人群和我国侗傣语系民族相似。这表明布依族人与上述人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李永念等人给出的研究结果是:布依族的父系乃以百越为主体,并且有部分濮(H5、H9)、汉(M122)的痕迹,即在布依族人的起源和迁徙历史中,不断有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融合。
  7.仫佬族族源研究
  史上的文献在仫佬族族源问题上,由于没有明确记载,致使学术界曾经在仫佬族族源问题上争论不休,从而形成了仫佬族族源“三说”,即源僚、壮的支派;壮人的一种;“于越”后裔。随着近年各学科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学术界在仫佬族族源问题上的认识已经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即仫佬族来源于越族,但具体源于越族的哪个支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
  张介文,韩肇明在考证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三说“都没有提出确凿的史料加以论证”,他们认为仫佬族不是从外省迁来的,而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其族源与僚、壮同源,都源于古代骆越。
  《仫佬族简史》编写组认为,仫佬族主要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衍化而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写组认为,认为仫佬族是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族中西瓯、骆越的后裔。为了驳斥仫佬族外来说,老一辈仫佬族史学者曾从历史文献、考古学、血型学诸方面来论证仫佬族是土著民族。《中国民族史》书中指出,广西等地的仫佬族源于古代僚人,在元朝时称为“木娄”,已从僚人中分离为单独族名。
  李甫春在考察仫佬族的“冬”组织的基础上,综合历史文献、仫佬族的语言、风俗习惯等内容追溯了仫佬族的族源。作者认为“仫佬族的根基,即族源的主体部分,是史籍记载被称为‘木娄苗’、‘穆佬’‘木老’、‘木佬’、‘姆佬’、‘木老苗’、‘伶’、‘伶僚’的罗城一带的土著人群,但自唐置天河县、宋置罗城县之后,这一当地人群的‘冬’不断地同化、融纳外来的外族人,包括外省来的汉人和与之杂居的壮人及其他民族才形成了今天的仫佬族。”⑧

  8.毛南族族源研究
  毛南族是壮侗语族诸族中的一族,是古代的百越后裔,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而毛南族具体源于百越的哪一族群,多年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毛南族源于百越之僚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的依据是,毛南族源于僚人可以从史籍、地域、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证据。有的学者通过对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地理门》和毛南族的神话传说的追溯、分析,得出毛南族或是百越支系僚人的一支或源自西瓯、骆越的结论。谭鹏星在批驳毛南族外来说的观点后,指出毛南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土著居民,其源于古代僚人,并在吸收外来民族成分的过程中而形成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认为,毛南族的语言与紧邻的黔南水语很接近,与侗语、仫佬语有半数基本词汇相通,也与壮、布依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而且毛南族与这几个民族在历史联系、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上很相近,反应了他们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可能都是从古代“百越”中发展而来。毛南族从僚人、伶人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单一的民族。
  近年来分子人类学对Y染色体单倍型频率分布研究显示,由M95T突变衍生的姊妹单倍型H11、H12在百越后裔族群中为主要分布。董永利、杨智丽、石宏等⑨和高路,董永利,郝肇菁等⑩对云南十几个少数民族Y染色体后人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的结果,共同验证了百越系诸民族在母系和父系上存在很好的遗传一致性。这也印证了学术界壮侗语族同源于古代百越族的观点。经过对Y染色体DNA的研究与分析,学者们发现百越系统与中国的其他系统差异很大,而与南岛语系民族(马来系统)特别是台湾语族群体相当接近。通过对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发现百越民族系统遗传结构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百越有单起源的遗传学迹象,可能大约三、四万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