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中华民族进化(演化)模…
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
一座城市没有博物馆 就…
被裹挟了的民族主义
赤裸的民族——汉民族文…
民族复兴的布衣之虑
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
回龙顾祖的香港岭南山系…
我们民族的节日,万岁!
五种丛书:为各民族立传
最新热门    
 
岭南民族源流研究述评

时间:2009-8-8 16:39:39  来源:不详
前发源于广东一带,而后慢慢扩散开来;2.百越二分为以浙江为中心的东越和以版纳为中心的西越;3.百越群体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由广东向东北、西北、西南三个方向迁徙。百越接触过的许多族群也涵入了部分百越的遗传类型。此外,这些群体彼此间的遗传关系则体现出与语言学和民族学分类不同的格局。[11](如下图,[12]线条表示群体间遗传关系,虚线圈表示文化的分类)
  
  学术界在壮侗语族诸族族源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是让人鼓舞和喜人的,尤其是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但这8个民族具体源于百越族群的哪个支系,在哪个时期融合了那些外来族群组成新的民族共同体至今尚未分明。此外,土著说和外来说仍旧争执不止。这也说明了学术界在这8个民族族源问题上仍有不少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由此,笔者认为,壮侗语族诸族是百越族群的后裔,再往前追溯,可上至距今4万-5万年的“柳江人”和距今7000-9000年桂林“甑皮岩人”等土著百越族群先民时期,后来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了周边或迁徙到岭南地区的其他族群,也包括从中原一带迁徙到岭南地区的部分中原族群,或少部分被其他族群所融合,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如此反复,在一定的历史时空里,这8个民族的先民因各种原因,逐渐地从一个较大的族群中分离出来,渐成一个单一的民族复合体,最终发展成单一的民族共同体。
  
  二、苗瑶语系诸族的族源研究
  
  在岭南诸族族源研究上,国内外学者在苗族和瑶族的族源上的争论是比较多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争论,现今,学术界在苗族族源问题上大多主张“九黎三苗”说,但仍存异议;而在瑶族族源上,多数学者支持瑶族源于武陵蛮、五溪蛮或盘瓠蛮说这一观点。
  (一)苗族族源研究
  关于苗族的族源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许多的争论,但大多数国内学者都认同苗族源于古代尧、舜、禹时期的“三苗”,在往前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发迹于黄河下游和东部平原的九黎部落集团。他们的主要依据是依据汉文献资料、苗族口碑资料,以及建国前后人类学民族学家的苗族田野调查成果。
  持“武陵五溪蛮”说和“盘瓠蛮”说的学者,主要依据《后汉书》等历史文献对“武陵五溪蛮”和“盘瓠蛮”的相关记载。认为部分苗族的来源于“?瓠蛮”,历经殷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的反复分化、融合,至唐宋形成单一民族。
  持“西来说”和“南方起源说”的是一些外国学者,他们或是以苗族的传说结合人类文明起源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为据,推断苗族源于里海和波斯湾之间,或是从语言学角度,论证苗族应起源于印度支那。但凡种种苗族族源说,似乎都不足以让人信服,尤其是“西来说”和“南方起源说”。
  学术界在研究苗族族源上有许多尚待改进的地方,例如,学术界在研究苗族的族源大多是从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苗族的民间传说等入手等等,而其他的研究方法尚未多见。笔者认为,上海复旦大学的金力、李辉等学者从分子人类学角度,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广西融水草苗的起源进行研究,他们发现草苗研究了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单倍型与汉族基本一致,与侗傣群体和苗瑶群体则不同,其面貌特征接近侗傣群体,其肤纹最接近苗瑶群体。这说明草苗的父系祖先应该来自汉族;而母系成分最早一段时期可能来自苗族,使其心理上认同为苗族;后来又吸收了侗族的遗传结构并接受了侗语。[13]这是一个更具科学性,更有价值性的研究,是苗族族源研究的一个空前成果。同时,草苗的复杂遗传结构也进一步的警示学界:中国的民族交流是频繁的,研究民族源流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复杂性。
  此外,李永念,左丽,文波,黄微,金力等采用PCR-RFLP法,观察了由1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组成的Y染色体单倍型在贵州省苗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结果显示:贵州省苗族人群中具有我国南方人群特异性的H7、H11和H12单倍型出现,其单倍型分布与我国南方汉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较为接近,尤以M122(H5+H6)的频率较高。[14]这表明,贵州省苗族人属于我国南方群体,与南方汉族人及土家族、彝族人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二)瑶族族源研究
  学术界研究瑶族的族源,在方法上几乎和研究苗族族源方法如出一辙。不管持何种学说的学者,大都以历史文献《后汉书》、《晋书》、《南史》《搜神记》、《文献通考》、《山海经》以及瑶族的碑口文献、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为据。
  支持瑶族源于武陵蛮、五溪蛮或盘瓠蛮说的学者们,是在考证瑶族的自称,生活习惯,迁徙路线和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等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历史文献关于瑶族先民起源地的记载和瑶族史上大事件的发生地相吻合:都在武陵山地区。
  持“山越说”的学者认为瑶族发源于江浙一带,这批学者也是从汉文历史文献、瑶族迁徙路线以及瑶族的《过山碟》、祭祀歌《还盘王愿》等方面来考证。
  除了上述的几种来源说外,关于瑶族的族源学术界还有“古摇民说”、“多元说”、“苗、瑶、畲同源说”、“古尤人说”等多种族源说。由此可以得知,在瑶族族源问题上,学术界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争议。这种多以历史文献为基础来考究一个民族的族源,似乎有点像各国学者在解读莎士比亚名著《王子复仇记》的意味。
  综合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笔者认为,学者们从历史文献来考证瑶族的族源,不管哪种起源说都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但是瑶族的支系众多。有盘瑶、白裤瑶、红头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20个支系。他们的居住地跨越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区。由此使得瑶族的族源变得复杂起来。在瑶族成为一个单一民族的漫长历史时期里,她的先民历经过多次的迁徙,在迁徙过程中民族间的融合是不可避免,因而在考证瑶族族源时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三、其他民族的族源研究
  
  仡佬族、京族和畲族和壮侗语族诸族、苗瑶语系诸族一样,都是岭南大地的主人,为岭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他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加上史上汉文历史文献对他们的记载甚少,因而学术界在研究他们族源问题时遇到了不少的难题。目前,学术界已经基本弄清了仡佬族和京族的族源问题,他们和壮侗语族诸族一样都与古代百越族群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关于畲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至今还是莫衷一是。
  (一)仡佬族族源研究
  仡佬族源于古代僚人已是当今学术界大多学者的共识。尽管如此,学者们仍旧在与仡佬族族源有密切关系的僚人和濮人上争论不止。
  翁家烈就古代贵州涉及“濮”、“越”、“僚”等的族属关系试行探索,认为居住在贵州境内的“僚”人从唐宋时起,逐渐演化成为仡佬、布依、侗、水等民族。侯绍庄通过梳理和研究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和分析仡佬族的民间习俗,提出了自己对仡佬族族源的观点。他认为,仡佬族的主源,可能与石器时代生活在今川、滇、黔交接地带的古人类有关,之后融合在“濮人”和“僚人”族群之中,至隋唐,从“僚人”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与此同时,仡佬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成员。
  侯绍庄通过研究考古材料、民间习俗和历史文献后,认为仡佬族与古代濮人的渊源。作者认为仡佬族先民在商、周到魏、晋的漫长历史时期里,被包含于“濮人”族群之中,是“百濮”族群的成员之一。
  刘?,单可人,齐晓岚等贵州布依族、仡佬族、仫佬族、毛南族、壮族Y-SNP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上述5各民族的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主要为H8(M314),黔西仡佬族的单倍型H8(M314)为38.9%,主成分分析表明其遗传关系于氐羌族群接近。
  僚人为百越系统族群,其Y染色体单倍型为H11和H12。濮人为百濮系统族群,其Y染色体单倍型为H6、H8和H11。氐羌后裔民族中则以单倍H5、H6和H8为主要分布。刘,单可人,齐晓岚等人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仡佬族的族源带有复杂性。同时也给仡佬族源于古代僚人以观点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二)京族族源研究
  关于京族的源流问题,国内外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不同看法:土著说,主张京族即越南族是土生土长的;神农后裔说;源于印度说和百越族说。百越族说是目前学界的大部分学者主张的观点,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争论颇多。
  由于京语中含有孟高语的成分,有学者据此认为京族属于孟高棉民族中的一部分。李干芬认为,京族族源不是直接源于百越族,而是以澳大利亚尼罗格人血缘为主的新的民族。王民同认为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即京族,原为百越的一支,属骆越。
  王民同认为新时器时代便定居在北越红河三角洲地区越南越族,即京族,原为百越的一支,属骆越。因公元前二、三世纪时,骆越人在红河中下游种植骆田,而得“骆民”之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骆越人渐而演变成为今天的京族。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京人条提到,“京人系古代骆越人的后裔,最初住在越南北部,后逐渐南移,至19世纪始达南端。”[15]
  吴凤斌考究目前各国学者在越南京族(越南族)族源上的看法后指出,越南京族在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与百越族群有着共同点,因而越南京族在族源上与古代百越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文光认为京族从骆越发展而来的说法较为片面。他在批驳了上述观点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京族是以骆越为主体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周围的占人、孟高棉人、汉族等不同民族,到十世纪以后融合成了一个单一民族。缘于京族的族源是多元的,在文化上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受到临近的占人和高棉人文化的影响。因此,京族的文化呈现出一种七彩斑斓般的多元合一的复杂性,这也是造成学术界在其族源问题上的看法不一的原因之一。
  (三)畲族族源研究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最迟在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以广东省潮州凤凰山为中心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广阔的空间已有比较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畲族先民。今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省。
  关于畲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已经论证了多年,但至今还是众说纷纭,尚未达成的共识。现在学术界在畲族族源问题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越人后裔说”和“蛮人后裔说”,此外还有古闽人说和“东夷”的“徐夷”说等。
  持“越人后裔说”观点的专家学者,主要从历史文献、畲族的风俗习惯、图腾意识等方面来论证。例如,学者蒋炳钊考证历史典籍《后汉书·南蛮传》等,批驳了“武陵蛮”说的观点,指出畲族是古代百越的后裔,并地理学的角度,考证繇、山越、溪人和现代畲族活动的地理范围及图腾崇拜等史实,得出结论:现代畲族和瑶族是我国的古越人。
  持“蛮人后裔说”观点的专家学者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武陵蛮”说,一派主张“南蛮”一支说。主张“武陵蛮”说的专家学者,主要从畲族的自称,畲族的《开山公据》,史籍、族谱,畲族姓氏和语言等方面来论证。而主张“南蛮”一支说的专家学者则从从畲族的图腾崇拜,民族形成的历史和民族发祥地、民族迁徙方向、路线、民族习俗等方面来考察。例如,陈香白和雷先根都认为畲族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地区。
  除了上述几种观点外,还有学者主张,畲族是源于“古闽人”而非衍出于越族和畲族族源来源“百越后裔、南迁武陵蛮及入畲而被畲化了的汉人”多元说。20世纪50年潘光旦教授曾提出“畲族源于东夷西南的徐夷”的设想,而后费孝通先生、张崇根、陈训先、郭启熹、邹身城等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潘光旦教授的这一设想。
  
  四、结语
  
  关于壮侗语族诸族、苗瑶语系诸族、仡佬族和京族的族源问题,有的学术界已经给出了明朗的观点,有的已取得相对一直的看法,有的还在争执当中。但从整体上看,学术界在岭南诸民族族源问题上,呈现出的还是争执的格局,最为突出的是“土著说”和“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