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明清男色成城市生活美学
狐评古典小说《镜花缘》
从小说《五行神话》说阴…
明清潮汕部分名墓情况
历经元明清代 祭祀成吉…
烟袋斜街明年重现明清街…
组图:明清两代“服妖”…
论章回小说中的人格悲剧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
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
最新热门    
 
明清小说外围论(一)

时间:2009-8-8 16:41:20  来源:不详
最重要的内涵。雍正正是通过密折制度掌握和控制了大批官僚,使自己的新政得以顺利推行。收缴朱批谕旨,并非为销证灭迹,更非专对曹家等个别亲康熙集团。
  再谈曹家被抄与允祀集团的关系问题。据《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记载,雍正五年腊,在江宁织造府查出允交给曹頫保存的一对高近六尺的巨铜狮。那是帝王才能享受之物,允〓要它何用?于是曹頫被撤了织差,落入诏狱。在这之前,曹寅的内兄弟李煦早已在抄家过程中被查出替允祀强买苏州女孩的事,因谗附允祀而流放到乌喇。当时李煦年近七旬,仅一载余,便被折磨而死。更早一些,曹寅的妹婿,雍正的旧侍卫傅鼐也被从盛京户部侍郎任上锁拿至京,交刑部治罪。再晚一些,曹寅的长婿老平郡王纳尔素又被雍正围禁在家。曹家的亲朋好友均受到雍正的整治。其余的人都为何事得罪,史料中记载不详。而曹頫帮助允匿藏巨铜狮、李煦为允祀送苏州戏子,是在对曹李两家的查处过程中被发现的。罪证得于后,显然不是他们抄家的主要原因。况且做为皇帝的家奴,为皇子们办一些事,也是顺理成章的。那么,雍正为什么要严办曹家呢?无疑,允祀允集团作为雍正最强劲的对手,对雍正皇权的巩固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雍正的主要目标是打击他们。曹、李等是被当作允祀集团的党羽被严办,只是事情的导火线,问题的本质却关系到雍正大刀阔斧所进行的一场改革。
  康熙末年,吏治败坏,贪风日炽,库帑日绌,日不瑕给,生民乏食,物价腾贵。当时,上官勒索下属肆无忌惮,酷吏严刑厚敛是为家常便饭。文官私征滥派、武官吃士兵空缺,督抚府州县官亏空成风,举不胜举。雍正所接手的是一个财政已亮起红灯的烂摊子。"户部亏银达数百万","藩库钱粮亏空达数十万",国库存银仅八百万两。倘若灾年、战争,必定会引起天下大乱。为了巩固新政权,雍正不得不清理财政之举。雍正改革财政的第一个杀手锏说是"惩罗贪官,清理亏空"。他登基不到一年就查出了几十宗大案。紧接着革职锁拿,抄家追赃,皇亲国戚也不能幸免,贪污官吏惶惶不可终日。雍正对他们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以堵住其后路。其一将官衙与原藉同时抄捡,使官员财产无处匿葳。其二罢官革职,使他们不能贻累百姓、搜刮下属;其三是畏罪自杀者由亲友代还。对继续贪赃挪用者,更是严惩不贷。总之,敲骨吸髓也要还清国家亏空。曹家正是其中的一个亏空大户。当年三织造莱膺康熙在江南的政治耳目时,经济上一刻没有闲着。曹寅、李煦几乎轮流把持了两淮巡盐御史这一"肥缺",他们在织造任上用"内府"、"上用"等名义肆意搜刮百姓。在供应皇室豪华享受的同时,日益增添着自己的荣华富贵。曹寅时经历过康熙四次南巡的接驾,花钱如流水,成百万地亏空钱粮,曾经遭到官员们多次弹劾,都被康熙压下去。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突然病殁,曹家的亏空未及弥补。曹頫继任后,又有了新的发展。雍正本来就不喜欢曹頫,曾派两淮巡盐噶尔泰监视查访,被弹劾后交给怡亲王允祥代管。直到发生了曹頫骚扰驿站,转移家产的事,雍正才又严加追究。由此可见,曹家由盛转衰并非全是政治迫害,主要是撞在了新朝清理经济的风口上。雍正是在清王朝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刻登上历史舞台的。他碰到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官员们不顾王朝的前途与命运,通过废弛政务法纪、贪污婪享等行动,来满足个人或利益集团的私利。雍正认为,官吏操守如何,是国家行政的根本,如果官吏贪酷苛暴,"即使尧、舜之仁,皆成苛政"。针对康熙晚年政治腐败、文武官员萎靡成风的时弊,他以精明强干整纲饬纪的功绩,为清王朝的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文学巨著,《红楼梦》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和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正是它伟大的文学成就、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所在。但是,历史不能穿凿附会,如果先认为雍正得位不正,心中有鬼,再推及出他对一切知情人要加以迫害,这恐怕只是研究者的思路,未必合于雍正本来的想法。研究文学也是一样,不能因为曹雪芹是一代文学巨匠,便以同情替代事实。史实不能臆断,文学研究更不能建立在臆断的基础上。

  5、"血滴子"形象略考
  ——从雍正的特务机关和告密制度谈起

  清末民初,中国民众好谈宫闱秘闻,即便识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读懂的通俗小说,自然成了"讲新话"的最佳载体。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严政治的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世人眼里,这位皇帝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色彩。当时的小说以雍正轶事做为谈资的有胡蕴玉《胤外传》、孙剑秋《吕四娘演义》、紫萼《梵天庐丛录》、和蔡东藩《清史演义》、燕北老人《满清十三朝宫闱秘闻》等等。这些小说言称借史实演绎成篇,其实都是择采民间传说,进行艺术加工而成。其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艺术形象:"血滴子"。"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处,不可确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类似的艺术构思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借古讽今的作用。然而,历史总是有其客观性的,雍正到底是一个好皇帝,抑或是一个坏皇帝;他的强权政治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必须从史实中去加以考察、认定。"血滴子"的形象特征是诡秘、残暴、人治加铁腕,艺术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务组织和密折制度。那么,"血滴子"与特务政治的真相是什么?笔者不揣简陋拟加以正之:

  (1)关于"血滴子"和粘杆处

  小说是有事实的"影子"。在文人笔下雍正被刻画成精谙武艺、神通广大的阴谋家,他的手下豢养了一批技艺绝伦的侠客力士,操持着一种名曰"血滴子"的杀人利器,能取敌人的首级于千里之外。同时,"血滴子"也是秘密杀手的代称。据传,雍正的八弟"阿其那"(允祀)、九弟"塞思黑"(允)都是为"血滴子"所杀。显然,此类荒诞不经的描写不能作为信史。然而,雍正确实是以处于弱势的政治力量在夺储斗争中取胜的。他能登上宝座,除了本人工于心计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还得力于他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这个组织便是"粘杆处"。
  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胤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帮助胤铲除异己。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粘杆处"的头子名"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左右,炙手可热。
  可见"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大约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不难推想,雍正是把政敌比作鱼、蝉、蜻蜒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加以控制的。
  "粘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雍正三年,胤〓降旨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为宫。还有一种传说: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雍正的儿子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卫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弛。

  (2)别出心裁的密折制度

  告密,为君子所不耻,因为这是不正当的手段。可是在雍正麾下互相告密却是官员的常课,被视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雍正二年,封疆大吏渐闽总督觉罗保、山西巡抚诺珉、江苏布政使鄂尔泰、云南巡抚扬名时突然遭到皇帝严厉的斥责,紧接着宣布停止他们给皇帝上奏的权利。作为一个封建官僚,除了降罪撤职,再也没有什么比被剥夺其参政言事的权利更为严重了。为何事得罪?可以参见雍正七年胤给鄂尔泰的侄子鄂昌的一段批示:"密之一字,最紧要,不可令一人知,即汝叔鄂尔泰不必令知。"原来,觉罗保们是因为向外人透露给皇帝奏章的内容被惩罚的。这种不得让第三者知道的奏章,不是题本、奏本,而是雍正朝的一种特殊的文书制度--奏折。
  古代臣对君的报告名目繁多,常用的有章、表、议、疏、启、书、记、札子、封事等。清代沿袭前明制度,用题本和奏本两种形式。题本是较正式的报告,由通政司转送内阁申请拟旨,再呈送皇帝,手续繁复,又易泄密。奏本不用印,手续较简,但也要做公文旅行,毫无机密可言。奏折的要旨就在一个"密"字,它由皇上亲拆亲行,任何第三者都无权拆看,有很强的保密性。因此,雍正登基的第十四天,便下了一道收缴前朝密折的谕旨,使密折逐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文书制度。在雍正钦定的规章里,从缮折、装匣、传递、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的程序,不允许紊乱。按照密折的内容,分别规定用素纸、黄纸、黄绫面纸、白绫面纸四种缮写,并使用统一规格的封套。密折须本人亲笔,臣工缮写完后,加以封套、固封,装入特制的折匣,用宫廷锁匠特制的铜锁锁住,坊间锁匠配制的钥匙是绝对打不开密折匣的。密折派专人送达。
  给皇帝上密折是一种特权更是一种荣誉。现存最早的奏折是康熙三十二年的奏折。当时有资格上奏的只是由中央派到地方上的常设官员,他们大多是皇帝家臣。如江宁、苏州织造什么的。终康熙一朝密奏者只有百余人。而雍正朝却多达一千一百多名,逐步扩大到各省督抚、藩、臬、提、镇等。何等官职才有资格密奏,谁也说不清。与其说依品级,不如说视与皇帝的关系而定。到了雍正后期,甚至连知府、同知副将等一些微职也可特许准奏。
  上密折是特权,有权力就有义务,臣子们在洋洋得意于自己恩宠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把前程也付之于这一奏折了。奏折的内容千殊万别,上自军国重务,下至身边琐事,无所不包。雍正朝的密折不但用来陈事,还用来荐人。于官员的登用、陟黜极为留意,他曾一再透露:"朕惟治天下之道,首重用人。"雍正考察地方的吏治,着重点是对地方的官吏的检查。他给官员授权,允许越境奏事;可以越级监视,上下牵制,这种方法使雍正了解了很多的情况。诸如地方政事的好坏,官员中谁认真负责,谁搪塞敷衍。也使为官者人人震慑,不敢轻蹈法网。但是,雍正很讲究体制,他不允许下级超越职权。他一再告诫臣子:"今许汝密折奏事,切毋籍此挟制上司,而失属官之体。"
  密折作为君臣间的私人通讯,可以无话不谈;臣下献议,皇帝先睹为快,可以通达下情,直接批上自己的意见;国家有所兴荣,臣下有不同看法,也可以婉转谏劝。奏折制只是一种文书制度。它虽是无形的,但比之某个官衙的设置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一般的衙门的兴废。杨启樵先生在《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一书中认为:密折制是雍正推行专制政治的有效手段。之一,皇帝可以直接处理庶务,强化其权利;之二,有效地控制了官员,使他们互相牵制,效忠于皇上。密折制度牵涉到君臣间的权力的分配,是官僚政治的重大改革。

  (3)情报网的由来

  在雍正朝每一个具有奏折资格的人都有权向皇帝密告自己的同僚、下级甚至上司;同时在他监视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