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王老吉主演的文字游…
关于金融危机的18个为什…
有感于“有什么意外怨不…
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
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
关于风水,周易,中医的…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关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
最新热门    
 
关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再思考——与李昌集先生商榷

时间:2009-8-8 16:43:29  来源:不详
掉了孩子。

词体起源研究涉及到的问题多而复杂,说到底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就方法论而言,词体起源研究是针对具体文体进行的研究,必须坚持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原则。如果用一切文学艺术皆起源于民间的一般原理代替具体的文体起源研究,将无研究可言。就历史观而言,词体起源研究是研究人类自身创造历史的历史。如果单纯强调群体和本土文化,忽视乃至否定个体和外来文化,则有可能偏离历史的真实,最终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所以,研究词体起源,无论从历史观的角度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它的前提、立场、立足点和最终归宿都只能是历史本身。

笔者撰写这篇文章,意在探求历史之真实,追求科学之真理,而笔者学力不足,识见短浅,资质愚钝,窃恐南辕北辙,反而掩蔽了真理,传播了谬误,诚望得到李昌集先生及学界指正。 

注释

①李昌集《华乐、胡乐与词:词体发生再论》,《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以下简称李文,引自该文的内容,随文括注页码。

②孙敦恒《王国维年谱新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③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见《王国维遗书》第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11页。

⑤夏敬观《词调溯源》,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2页。

⑥龙沐勋《词体之演进》,载《词学研究论文集》(1911—194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⑦参见王光祈《中国音乐史》第四章“调之进化”第四节“燕乐二十八调”,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

⑧参见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十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⑨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49—250页。

⑩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45页。

1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444页。

1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457页注释1。

13邱琼荪《燕乐探微》,见《燕乐三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5页。

14邱琼荪《燕乐探微》,第482页。

15邱琼荪《燕乐探微》,第264页。

16邱琼荪《燕乐探微》,第606、269页。

17刘尧民《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6页。

18邱琼荪《燕乐探微》,第265页。

19徐景安《乐书》,王应麟《玉海》卷七引,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崇文总目》卷一称唐协律郎徐景安,《新唐书·艺文志》载徐景安《历代乐仪》于刘贶《太学令壁记》之后,崔令钦《教坊记》之前,《玉海》卷一百九载徐景安《乐书》引《开元礼》。本文据此定徐景安生平。

21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香港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170页。

22段安节《乐府杂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41页。

23王灼《碧鸡漫志》卷三“霓裳羽衣曲”条引杜佑《理道要诀》云:“天宝十三载七月改诸乐名,中使辅琳奉宣进止,令于太常寺刊石。”《唐会要》卷三三“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改诸乐名”条:“司空杨国忠、左相陈希烈奏:中使辅璆琳至,奉宣进止,令臣将新曲名一本,立石刊于太常寺者。今既传之乐府,勒在贞珉,仍望宣付所司,颁示中外。敕旨,所请依。”

24参见《唐会要》卷三三。

25参见崔令钦《教坊记》。

26杜佑《通典》卷一四六“燕乐”条,属于法曲的有《胜蛮奴》、《火凤》,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20页。

27《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3页。

28胡道静《新校正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92页。

29《宋史》卷一四二《乐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46页。

30《清史稿》卷四八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229页。

31参见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2夏敬观《词调溯源》,第227、3页。

33龙沐勋《词体之演进》,第26页。

34夏敬观《词调溯源》,第2页。

35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47页。

36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6页。

37参见刘毓盘《词史》,上海书店1985年版;王易《词曲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8龙沐勋《词体之演进》,第21、44页。

39龙沐勋《词体之演进》,第26页。

40凌廷堪《燕乐考原·序》,《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页。

41参见阴法鲁《关于词的起源问题》,载《词学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唐代的音乐与曲子词》,载《词刊》1982年第2、3期。

42乔建中《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载《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页。

43《唐会要》卷三三“林钟商”、“中吕商”、“南吕商”、“林钟角”等条,《丛书集成初编》本,第616—618页。

44《隋书》卷一五《音乐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9页;关于《十二时》来源详情,可参看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十二时”条,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59页。

45案:该处陈原文“代”字作“末”,而断句应为“唐末,俗乐盛传民间”。详下文。

46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4页。

47陈旸《乐书》卷一五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参见前文所引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王国维致胡适信等内容。

49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8页。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