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解析房地产价格定价因素…
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
文化帝国主义与在第三世…
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
从青年文化消费解析青年…
小说与文化关羽形象与关…
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
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
后现代语境下的历史消费…
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
最新热门    
 
消费与接受:传记终极目标的实现

时间:2009-8-8 16:44:34  来源:不详
者、亲者讳的传统束缚,使作者难以完整写出传主的优缺点;受虚假材料的影响,作者往往掺入一些水分;受某些读者好奇心理的影响,作者难免出现媚俗倾向,等等。尤其是写当代人物传记,政治环境、传主亲属等都会给作者的求真带来影响。因此,要写好传记,作者首先要有勇气和胆量,排除各种干扰,以求传记的真实。在这方面,我们不得不佩服当代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为真实而踏破铁鞋的可贵精神。真实,不仅指事实材料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掌握传主的真实性格。黑格尔曾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⑨ 。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处在时代坐标上的人,总是充满着矛盾,充满着联系,没有抽象的、单纯的、孤立的人。每个人的性格世界都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等多种元素,他们的互相对立、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转化,便形成人的真实性格。所以传记作家不仅仅是写出事实的本来面目,写出人物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研究“人”的学问,写出人物性格的完美和谐,写出人物的丰富性格和生命指向,揭示出生命的真谛来。沈从文《记丁玲·跋》说:“我所记下的,至多就我所知道的这个人的生活而言,虽不一定是最光辉的一面,却实在是最人性的一面。”最人性的一面,就是最真实的一面。有些传记,把领袖和革命先烈写成先知先觉的革命家,仿佛这些人物一生下来就是坚定的马列主义者;有些科学家的传记,科学家一生下来就是神童。这样的传记,忽视了传主的生命个性,缺乏对“人”的综合研究,因而也就失去了真实性。真实,还要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传记不是生活的流水账,要经过去粗存精的筛选,以便“不仅抓住了外部的相似,并且还把握到原形的整个灵魂” ⑩ 。

应当注重检验文本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也就是传记的深度。一部好的传记,在表现人物形象时,能体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如果写不出其内在的深度价值,就没有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读者不一定接受。近年来一些急功近利之作,以贩卖隐私来抬高身价;对于领袖人物,也只靠披露“宫墙”内的材料来满足某些读者的好奇心,或仅在生活琐事、婚恋逸闻上做文章,虽有一时轰动效应,但很快失去存在的价值。传记文学的深层文化价值有多方面的内涵。就传主所处时代的深而言,它是传主生命活动的背景环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它的来龙去脉。每个人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生存,这段历史有它的渊源性、继承性,只有搞清了这些基本的面貌,探明了河流的发源,我们才能确定传主在这段历程中的立足点或落脚点。第二个层次,是时代生活的广阔面貌,也就是搞清这段历史的延展性、重要性,探寻这段河流的宽窄、深浅、流量,以便确定它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地位,进而对处在这个历程中的传主进行估价。第三个层次,是时代生活的发展趋向。探明发展的趋向主要是为了看这段历程对以后历史的影响,进而确定传主与时代潮流的方向,是顺还是逆,并对这种顺逆方向做出公正评判。就传主的深而言,包括五个层次。第一是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明显的,也有隐蔽的。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有和谐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抗争的一面。总之,客观外在条件对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二,是传主给予社会的能动作用。人具有丰富的潜能,人的生命力的冲动和活动,就是自己潜能的外显和开发。当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时,也给社会环境一个能动的作用。这个作用有大有小,有强有弱,而且,有些作用并不一定在当时就能显示出来。进一步来说,有些作用是直接的,有些则是间接的;有些是肉眼所能看到的,有些则是潜移默化的,等等。这就要求传记作者在评判传主的功绩时,必须高瞻远瞩,综合分析,否则就会出现偏颇。第三是传主与其他人的关系。“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1 。只有在纵横交错的时代网络中把握传主一生的发展节奏,才能真正把握到他的生命脉搏。第四,为了进一步挖掘传主生命价值,还必须对生活进行升华。这是对传主的一生进行的浓缩与稀释、概括与丰富。为了突出传主的某些特征,可以去压缩不必要的时间交代过程,延长或放大富有生命特征的事件、心理。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把传 记写成“生平与时代”的记录本。第五,以心理学家的身份深入到传主的内心世界,探寻传主“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揭示传主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大英百科全书》在谈传记文学时指出:“作为一个传记艺术家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是否能够在表现出年代的范围和岁月的跨度的同时,又能够着重突出表现一个人的外貌和内心的主要行为型式。”一部成功的传记,不仅要展现人的生命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出这个过程的内动力。黑格尔说过:“艺术美的职责就在于它须把生命的现象,特别是把心灵的生气灌注现象,按照它的自由性、表现于外在事物”12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在躁动、在激荡、在冲突,要表现出来,这就是生命、生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的自我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首先在人的心灵上引起震荡,人的心灵活动乃是一个人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基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巴尔扎克传》,运用现代心理分析手段,为读者揭示了传主的内心世界,成为同名传记中的佼佼者。以上这些层次,目的在于挖掘传记的深层价值。一部传记,不是单个人的历史,而是一个人反映一个时代。著名电影评论家陈荒煤在《赵丹传》序言中说:“读《赵丹传》,虽然是一本个人的传记,也是一本从欣赏的角度认识中国革命电影事业一个侧面的活的历史。”《沫若自传》目的是“通过自己看出一个时代”13 ,反映的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时期,是一幅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这个形象的意义在于“具体的指示了一个intelligentsia(知识分子)处在社会变革的时候,他应该走的路”14 。茅盾的自传《我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有关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的重要资料。朱东润提倡“在西方现代传记家所提出的真实、个性、艺术之传记三要素之外,又加上祖国这一要素”15 。可见,传记应是以小见大,具有广阔的社会文化意义。

此外,还应检验作品的审美价值。作者的工具是文字,以文字传达思想,接受过程中,读者通过文本语言还原传主,理解传主,乃至于与传主对话,因此,要求传记语言的顺畅。当代传记作家李辉先生说:“资料,死的,冰冷冷的;故事,活的,热乎乎的;我真想将两者都搂住,跳一个美妙的交谊舞,活脱脱地托出一个真实的人物”16 。为了激活历史,给死的资料以活的生命,必须借助文学的手段,以美的语言、美的结构、美的形式,使传主的生命价值得以很好地展现出来,“生死而肉骨”,并产生美感效应,能够使传主、作者、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互相沟通。美感效应的大小主要与传主、作者有关。就传主而言,他必须是一个具有个性、又具有社会共性的典型艺术形象,必须是能够在生命的历程中搏击的健儿,这样,传主的形象就更具有美学意义。就作者而言,只有使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传主的审美属性相一致,并且用完美的艺术形式使其物态化,才能使传记产生美感效应。《忏悔录》第二部明确地说,作家本人都有“一个感情外露的灵魂”。但如果仅仅使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传主的审美属性相一致,而无完美的艺术形式,传记就显得干巴,不能打动人的心灵;如果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作者的审美理想与传主的审美属性不一致,形式再美,也只是一个外套,没有真正的心灵沟通!中国古代有许多墓志铭,语言、结构等都很美,但无实际内容:有些歌颂那些并无善行的达官贵人,隐恶扬善,甚至曲意颂赞,这些都不能产生美感。由于传记如梁启超所言是“以人为本位”,必须围绕人物展开一切,因此,无论大小事件,都是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材料。郁达夫《什么是传记文学》说:“我们应当将他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同时抒写出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死一生,尽量来写,才可以见得真,说得像。”西方传记文学之祖的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他所撰《亚历山大传》中说:“美德或者恶行,并不总是在最光荣的事业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而通常倒是某些细微的举动、只言片语或者一颦一笑,较之阵亡数万人的会战、千军万马的调动和攻城掠地的壮举,更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可见只有写出个性化人物的传记才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

经过多方反复检验,经典性的传记永存。通过检验,架起永恒生命的桥梁,将传主与读者、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傅译传记五种》第123页,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③《傅译传记五种》第116页,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④《傅译传记五种》第246页、第391—392页,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⑤姚鹏、范桥编《胡适讲演》第186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⑥《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

⑦《文艺报》2001年8月7日。

⑧钱中文译文,载《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⑨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03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⑩《别林斯基论文学》中译本17页,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

12《美学》第1卷第195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3《少年时代序》,《沫若文集》第6卷第1页。

14《水平线下·原版序引》,《沫若文集》第7卷第404页。

15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第3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6李辉《浪迹天涯—萧乾传》后记第37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