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中学课文在以极尽妖魔化…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最新热门    
 
略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

时间:2009-8-8 16:45:20  来源:不详
十二变一样,《西游记》永远能变出卖点来。调查表明,在四大名著中,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最为人们关注,其中有96%的人看过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可是在电影《大话西游》之后演绎的一场热热闹闹的名著“大话”风中,《西游记》已被糟蹋得出了格,还有一些无厘头风格的读物相继问世,漫画版《西游记》书中孙悟空、唐僧、沙僧、猪八戒的造型一个比一个时髦。这种种的改变让人们难以接受,一位专家气愤地说:“这样改编名著真是太离谱了!” 7
  然而知识界对此不仅缺少共识,而且没有什么办法。保守知识人只能反复地透过媒体去宣称:“经典是不容践踏的”;而激进知识人认为只有大胆反叛与颠覆,才是体现了新时代平民的文化权利;而中间立场知识人则乐观其成,宣称“八卦也能促进经典的传播”,而且说八卦自古有之,不足为奇。
  在我看来,舆论监督,虽不能杜绝“八卦”行为,却也能形成一种空气。但是随着媒体的“娱乐至死”,这样的监督将会越来越少。而所谓“反叛与文化权利”,其实太抬高八卦文化了。而古代的戏谑与诃佛骂祖,与明清笑话书中的游戏,与现代八卦是不同的。8古代其实是生活中的必要的幽默,而现代则是倒垃圾与发泄;古代往往作为对迷信的解毒,作为对思想定于一尊的反叛,作为对于科举文化的反抗,有思想机制在其中作内在调整,而现代则完全是商业生意的逻辑。在百年中国文化传统已经大面积流失、年轻一代已经不知古典为何物的今天,如果说“八卦”居然代表一种解放与反抗的力量,试问已经边缘化得快要消失的古典文学与文化,在今天社会里,又哪里可能代表了什么压迫与统治的力量呢?所以那些一厢情愿将“八卦”先锋化、现代化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失衡”是一种文化内涵的流失,需要有一种文化“正典”来加固意义,如果说,“八卦”虽是创意,但只是消极创意,那么,就需求一种积极的、生活的、当下的创意,来代替消极创意。文化正典与文化创意,都是中国文化意象生产的正面攻略。此一攻略,由于“文化自觉”这一新思潮的介入,似有了新机。
  
文化分层与积极创意:面临的新任务转型
  启蒙反思与文化自觉,是中国文化思想复苏传统的两翼。9文化自觉的推动,尤见力道。有人说,孙中山的时代,是“为了中国,了解世界”的时代,而我们的时代,是“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时代。10有人说,过去是美国梦的时代、现代是欧洲梦的时代,将来是中国梦的时代。11有人说,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只是中国国情而言的,中国文化并不输出道路与模式,但是“中国心”即建设和谐世界,是可以向外面对话的12。这些宏大叙事都没有问题。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能从文化生产角度来理解与回应中国文化的问题。过于强势的宏观指令性意见与立场,或遮羞了中观或微观的生产性信息。中国文化建设较多早期梁漱溟式的、鲁迅式的(不是说不好),而比较缺少林语堂式的。学术思想界,总是“文化的道路”的焦虑与操心,压倒了“文化的设计”的关注与操作。所以,一些宏大叙事,必然只会流于口号与立场而已。更何况,中国形象不能一劳永逸地代表中国文化的全部,如果只是宏大形象,势必将中国文化高度地化约了。从前是用“封建”一语将中国历史与文化化约了,而现在谈来谈去,只用诸如“和谐”一辞,虽然取向不同,但同样有简化的问题。
  另外一个老问题也明显:有人将基础研究与普及工作、策论表达、实践操作等割裂开来,认为只有基础研究才算是正当文化与创造活动,其他都是时尚炒作或浮光幻影而已。我认为至少这也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一是将基础与普及对立起来,看作二元的事物。二是停留在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上,看不到情况的变化,尤其是新技术条件下的文化发展问题。
  从文化生产的主体来看,新的全球化条件下的新情况是:首先,生产者的问题,过去是不存在的。政府就是最大的“生产者”(意识形态宣传者立法者),而现在不一样了。社会、草根,都有多元、潜在的生产者。13而且,生产者与消费者,不是对立的,“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随着生产权力的加大,生产主体也随之而强大;反之亦然。其次,一些启蒙主义的思想型知识分子,有文化使命感,有道德崇高感,有文化立法者的自我认同,喜欢讨论宏观的的问题,喜欢居于指路人的地位。启蒙主义的鲁迅、自由主义的胡适、保守主义的新儒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郭沫若周扬等,都有这样的思想冲动。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型知识分子仍然是需要的,但是只有这样的角度是不够的。文化生产的客观形势,需要社会分层理论,即将文化知识人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尤其是立法者的角色渐渐空洞化、渐渐口号化的情况下,更是需要有人做踏踏实实的生产者,将他们宏大的理论说教,化而为真实的文化叙事。讲演人、策展人、出版策划人、创意工作者、设计师以及媒体批评人、艺术指导员、新闻分析师等,应该大大多于文化指路人和文化立法者。
  从消费角度来看,过去也基本上不考虑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问题,因为那是宣传时代。现在不同了,如果说叫好不叫座,在商业化潮流的大时代,长期这样是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尤其是,新技术新媒体已经产生了很多新的机会,如广告、网游、Flash、视频、手机新功能、电影跨国翻拍14、跨文化电影15、四格漫画、MV等,都有很多新的机会。16
  另一个文化分层的考虑是,涉及文化创意中利用和戏仿中国文化要素的作品,是有关文艺创造的重要问题。需要专门研究。本文暂不论及。17
  综上所述,资讯争夺与符号制作的新时代正在来临,其特征是由宣传与交流时代转而为生产与商品时代、赤字显著、文化失衡、新符咒以至八卦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分层化,乱象纷呈而又生机潜伏,一个文化资源重新分配的战国时代正在来临。新的礼崩乐坏局面下,那些“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小曹操们,正在摩拳擦掌。面临这样的时代,需要回应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以文化生产的新创意,来抵抗无生产状况以及消极创意,即,以中国正典性、世俗化和生产化,进到现代社会的脉络中去,来对抗商业化、鄙俗化和西方化。因而,不仅不是以现代来反传统,而且再也不是笼统地以传统来对抗现代化。过去传统任务的缺点是雅俗二分的绝对化;站在外面的立场,纯粹道义的批判;18反现代性,完全出于救世的动机来宣扬传统,看不到寓教于乐;完全对于现世俗文化的漠然;过去传统与现代是僵硬的二元性,你死我活关系,看不到其实有很多现代的生命正寓含于传统之中;新与旧、中与西,恰恰是相互转型的。

对策: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
一、作为文化生产,“中国文化意象”与“传统文化研究”的不同
  什么是“中国文化意象”?简言之,即那种具有符号特征、形象表现、特别又能代表中国文化意味的作品,以文本、词语形式出现的作品。往往具有“正典”的性质。
  这里使用了文化理论中有关“表征”(REPRESENT)的部分观点。什么是“表征”?文化学家认为:社会文化的再生产,离不开“表征”。“表征”是一种意义结构的建构。“所有的文化和思想传统都不可避免地要依赖象征符号和神话结构———它们都已被人们吸收和内化(或明或暗)”;“词语、命题、思想和图像都是表征,它们表明了两个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如X代表Y)。”但是,表征不是自明的,“表征只有得到解释,才成其为表征,而且最终要能引起广泛的联想,也就是说,它应该有大量潜在的表征内涵。”“表征形式为文化信念系统、文化的现实解释以及文化将实际情境和虚构情境转化为意象的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表征有鲜明的形象能力。“在修辞学领域,表征指的是演说中通过词语和图像唤起在场(presencs)之鲜活印象的能力。在特定意义上,它意味着一种令事物敞亮、显豁并激发起听众之想象的本领。”19总之,表征与形象的区别,文化理论重在拆解表征内在的权力建构因素。本文从文化生产的生产者角度,重在表征的建构性与意象性,而兼及其理论中的拆解与批判性。
  中国文化意象取其三项内涵:一,文化思想的意义结构及其解释;二,鲜明的想象力、意象性;三,文化的建构性。
  因而,中国文化意象,与通常说的“古典文化传统研究”、“古典文化观念与价值系统系统”,有如下的区分:
  一、后者更多强调客观性、反映性;而前者明确有主客观的结合、主动的经营与时代关怀的结合。因而,后者的建构性至少不强,而前者往往与某种意识形态或文化规划有关系。换言之,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明确有推广、营销与向外表达中国文化的动机。
  二、叙事重于说理的方式、形象大于思维的方式。传统研究更多的是逻辑形式为主,而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则以“一种令事物敞亮、显豁并激发起听众之想象的本领”为重要特征。20
  三、不一定依附于专书。后者往往有专书(如某一经典)形式,而前者则不必如此拘泥。
  四,不一定依附于文体,往往破体成文。后者往往如传统所区分的诗文、戏曲、小说或经史等文体,而前者则穿穴经典,融贯百氏,游走于小说戏曲诗文间。
  五,不一定民族国家形象,如长江黄河、长城泰山、中国红、水墨、书法、丝绸、中医、武术、烹调等,“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往往放弃宏大大叙事,着眼于小叙事,游击战。

二、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性特征:
一、 再生的正典。对古典资源的再挖掘、再解释,剪裁加工,使之删减或增色。挖掘与解释的前提,应有积极表达中国思想观念的元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本土形式,更不是恶搞。
二、 意象的开拓。不仅有文献的根据,而且置根于当代中国生活的脉络。其涵义引人入胜。形象性。形象、叙事与义理相结合;简洁性。简洁的名称,易记、易诵、易谈论
三、 跨文类、跨科技。易于融入新媒体新技术新娱乐,并能借助于新的营销手段。生产流程涵盖出版、报刊、电影、教育、网游、手机等领域。
四、 跨雅俗、跨国度。可以有不同的欣赏层次,也可以雅俗共赏;也可以作为地方形象的要素,融入其中。比如,在张艺谋的成都城市形象里,有茶馆、变脸等中国文化意象的加入。也可以有跨国度生产的操作,如“重述神话”。

三、中国文化意象的举例分析
      电影电视在文化意象的制作上,有突出的优势。之所以成为“意象”,不仅是面面俱到,而且是一个鲜明形象;不仅是介绍,而要往深处开掘。民族生命或某一共同体、某种生活方式的精神内核的深入挖掘;因此它在文化的意义上,为国家、民族、地方、时代与共同体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之桥,譬如BBC制作的《失落的文明》、《金字塔》,新加坡制作的《过番客——人力车夫》;澳大利亚片《狂喜之舞》,都是近年的例子。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生产,渐渐摆脱过于小众化高端化的走向,倾向于大叙事,客观化和学术文化,有相当多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如已经播出的《故宫》、《江南》、《徽商》、《徽州》、《晋商》、《湘军》、《复活的军团》、《金陵纪事》、《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即将制作或播出的《风水》、《功夫》、《川菜》、《唐之韵》、《金色世界》(五台山佛教)等,都成为众目所瞩的新趋向。21其他如舞蹈《云南印象》、《多彩贵州风》、服装表演《流动的紫金城》、书法表演《苍石飞花》等,都是今年以来的成功作品。22
  试茶、品泉、听香、赏琴、读画、书法、梅、竹、桃、荷、兰……,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有着取之不尽的意象资源。以下,试以行草、龙井茶、桃花、巫山神女四个意象为例说明之。

(一) 行草
  行草是当代两位艺术家不约而同的作品名称,一是台湾的林怀民(2002),一是大陆的瞿小松(2000)。前者更多地以书法之形神入舞,后者则更多是借书法之神意入乐。二者皆表现了行草的中国文化意象之美。有关林怀民,评论着重于书与舞的相融合:
  “《行草》之美,是以张力为形,气韵为神,舞者的肢体有时在伸、廷、转、合、奔、跃之中给人感到如书法的勾、捺、点、撇。而舞姿在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