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易经的智慧现代应用:乾…
大众化的风水
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
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意义
饮茶文化的发展
韩国:命运多舛的汉字和…
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
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
最新热门    
 
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消费性取向

时间:2009-8-8 16:45:49  来源:不详
抗之间实现大众的自主与文化的嬉戏,使大众的文化努力回归到民间。

   毫无疑问,大众文化是与两大全球性历史潮流——市场化和信息化——相联系并由之产生的。市场化在改变社会的同时创造了新的文化消费观念,大众传媒颠覆了印刷时代以文学为最高位的艺术等级制,使影视成为势力最大的艺术门类,创造了新型的企业式的艺术生产模式,使文化生活化、娱乐化、消费化了;贴近大众,取媚大众,满足大众的日常审美需要的尽量“好看”从而“好卖”(商业成功)是大众文化的第一要义。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三大领域不同级次的分离,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正进入宾克莱所说的“相对主义的时代”,即文化的多元发展的时代。在各种文化形态的“杂语”中,“主导文化所张扬的崇高和精英文化的秩序失去了往昔震撼人心的力量,一种日常意识形态获得了市民社会、市民阶层的支持,现世主义观念、消费意识成了世俗社会的价值准则”⑧。因此,有学者认为:“当下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已经出现,我们可以把它的基本命题归结如下:关于人的定义,不再像以往那样认为‘人应该活得像雷锋一样’,而认为人是首先要满足眼前物质利益的生物;关于过去40年的历史,是用虚假的崇高理想来压抑人的起码物质需求的历史;关于当代社会的认识,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现代化要通过市场经济来实现,通过平等竞争来进行……从形式上看,旧的意识形态有集中的表述者,而新的意识形态分散在无数的形象、文字、图片当中。从传播方式上看,新的意识形态充斥在媒体划定的范围之内,遍布各种商业广告、电视节目乃至学术讨论中,并不完全缺乏解释力。这样的新意识形态实质上已经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主流,却在一定程度上标榜其异端性。”⑨ 世纪之交的中国大众文化就是在这种社会价值氛围中茁壮成长并身体力行着消费逻辑的理念与城市中产的趣味,制造着一个又一个貌似异端的文化时尚。

    二、美男作家与选美经济:市场掌控的强势与色情消费的畅行

   在当今时代,消费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神话,它不仅可以用性和暴力满足人们的欲望,同时也可以用世俗化的方式溶解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变成消费对象;市场是传统意识形态最有力的解构力量,它以世俗化的方式拆散了历史曾赋予艺术品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它单一的意识形态指向逐渐脱去,已不止向人们述说那曾经存在的高于天的革命理想。但是,如果说因看到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崛起就断言以市场逻辑为主导的大众文化现在可以独霸天下了,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道统与知识精英的文化革命传统就此而让位于市场逻辑,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当然,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成就,市场逻辑的冲击力和强势地位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大众文化的勃兴是文化受到长期禁锢之后重获解放的结果,是对大一统的文化格局的颠覆;同时,遵循“市场逻辑”、依靠数码技术的大众文化又带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加剧了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精神压力,消解了人文价值的传统影响。大众文化由市场化推动在中国形成气候的同时,也形成了(包括大众文化制作者)对大众文化的误解:把它仅看成与广告、服装、橱窗一类的“快餐”,而忘了它还是种艺术类型;把它视作粗制滥造的同义词,而不知它有自己的精品。感官愉悦是它的第一技术,决定了它编织故事、运用镜头与组织画面的方式。真正吸引大众的感官愉悦必须刺透心灵,所以,大众文化也有自己的“深度模式”——贴近并取媚大众会迫使其去分析大众心理,揣摩社会热点,洞悉不同样态。在中国,大众不爱“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不理大众的事比比皆是。我们不但看不到自己的柯兰道尔、谢尔顿、金庸、琼瑶,也看不到紧贴新时代中国大众心态的应该出现而没有出现的中国的和全球的日常趣味的好作品,譬如极具想象力、人类意识与科技意识的科幻作品。

   中国大众文化代表了经济和技术上的历史潮流,内蕴着数码技术的冲击与消费市场的掌控,却满带着“暴发户”具有的所有特点;在大众文化的任何一类事件性文本中,透过中产趣味崇拜、功用性色情、粗俗的欲望宣泄、野蛮的暴力张扬等等时髦追逐,总能使人感觉到市场逻辑的强力。轰动一时的《上海宝贝》事件就不说了,最近突然冒出个“美男作家”的品牌人物来,而且此举号称是“某某出版社2004年第一秀”。从美男作家一路推广到美男导演、美男画家、美男诗人、美男制片人、美男记者、美男运动员……在所谓的“眼球经济”时代,凡从事与公众的眼球有关的职业,是美男或某一部分接近美男标准的(反正没有统一标准)全都一齐跳下水,充当“美男经济”的先锋队。在“美女作家”已经成为一个臭大街的名词之后,“美男经济”这个词就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炉了,其新鲜度和人气指数还处于这个名词能够不断刺激公众的探知欲和窥视欲的阶段。“美男经济”泡制之初,其势不像美女经济的飓风那样张狂猛浪,泡制者们事先还有一层刻意的、探头探脑打探情报的意思,不知人们对男人的漂亮面孔买不买账,想瞧一瞧脸蛋和身材到底可不可以成为“第一性”们的绿卡。电视剧《流星花园》中那四个都一米八个子兼有漂亮面孔的小伙子首先充当了一回“情报刺探员”,结果没料到美男经济居然大有市场;F4成员四个漂亮男孩和他们身后的庞大商业机构,都获得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值。那么,“美男经济”消费市场最大的主顾们是谁呢?一般来说,男人看到美男总不至于激动尖叫吧,于是主顾们自然是被称为“第二性”的女人。殊不知,在江南许多城市里有不少四十岁左右的女性是陆毅最忠实的FANS,她们是肯为美男陆毅尖叫惊呼的。所以有人就这样惊呼了,在这个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女色和男色已经同时成为了被消费的商品。另外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香港女人黄真真拍的DV纪录片《女人那话儿》,很多现代新女性对着镜头,坦率说除了他们对于消费男色的潜在欲望。多年前看莫泊桑的小说《漂亮朋友》,后来也看过陈凯歌导演的《风月》,进而所及以男色混世的西方人,或是张国荣出演的毁了江南庞府大小姐如意一辈子的帅哥忠良,对美男原有些恐惧和疑虑。一旦男人需要以漂亮面孔来增加资本的时候,事情总变得可疑起来,那漂亮面孔后面的潜台词也变得复杂了。也许很多人固执地认为,男人不该以脸蛋来在人前表现自恋,所以在网上看到无数喷向“美男经济”的口水也觉十分正常;但现在的消费时尚却是:要作者是美男才看他的书,要导演长得漂亮才看他的戏……这不得不令人疑惑,到底是谁们在幕后为这样的一种趣味在起劲地鼓噪、在兴奋地推波助澜?极力宣扬“美男”与“经济”互动的目的何在?这种“女性消费文化”或曰“第二性消费时尚”里又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商业运作的主因固不可少,同时,潜隐至今的女性功用性色情消费开始崛起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大众文化发展新动向。来自中国哲学史2004年会开幕式上的讯息:“社会性别的差异导致女性消费成为一种‘代理消费’,这揭示了消费文化所隐藏的男权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关系及女性的弱势地位。女性消费文化具有竞争性、功用性美丽和功用性色情以及媚俗的社会特征,这是社会构建的结果。”

   再譬如时下热闹非凡、名目繁多的“选美”活动。从表层看,选美是高级的精神审美活动,这不仅表现在小姐们大多是有文化、有教养的大学生,还表现在热衷于此项活动的人大多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但选美之风日炽的一个深层原因还在于:那些美女背后的庞大阴影里潜伏着无数只无孔不入的商业怪兽。各种“桂冠小姐”的出头,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而且也带动了商业活动的发展。“选美是合法的商业销售工具”,但选美毕竟是一场无情的角逐,它不但卖掉了台上亭亭玉立的美人,卖掉了台下睽睽凝视的观众,而且由此得到了更高的价格:借一场场活色生香的演出,它集合了“使用价值”,点铁成金为“交换价值”,创造了一次商品和广告的狂欢盛宴。一场选美竞赛的利益,包含有限度的财务所得和不可计数的商业形象;选美活动吸引了各方前来赞助的厂商,经过“交换价值”的转变分配,又投放出去再现其效益,从而形成效益的良性循环。小姐们经过初赛、复赛、决赛的舞台演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加深了外界对她的印象。在此期间,还包括慈善访问、参观拜会以及各种晚会餐宴,与商界、政界频频聚首,也增加了她们日后出头的机会。而每次活动,都能为自己和老板产生利益,集聚收益或形成资源。在台湾举行的“环球小姐”决赛,每张特区门票高达1万元。门票收入及电视转播权益金、赞助厂商对小姐的访问、拜会、参观、舞会、餐宴的具体配谢,都是由主办者决定的。在这里,交易、交换、交际是同义词。谁也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摆脱不掉身为商品的命运,尽管总有“和平”、“亲善”、“义卖义演募捐”等字眼的遮掩。选美候选人的身份筹码是赤裸裸的,其实早在决赛之前就已经“钦定”了。在这桩大型的“商业绑架”游戏中,选美佳丽似乎是受害者——人质或曰商品,然而真正为此付出代价的却永远是广大消费者。主办者虽然出钱暂时垫付开销,但这只不过是以小引大、放长线钓大鱼而已,他们总是可以从中赚取可观的利润。被厂商、新闻媒介等商业化体系控制下的选美活动,常常制造出一个又一个轰动事件。强化选美的固有标准及价值标准,如减肥、美容、修饰、三围观、女性化等等,使这些标准为商品体系服务,以至于渗透到社会意识的每根神经;在各种“桂冠小姐指定使用”的明显提示下,商业狂热的价值挟持了消费者的判断,使大部分人糊里糊涂地付出了“赎金”——掏钱交学费。这恐怕就是“名人”广告的独特魅力——人们甚至明知其含有某种欺骗性却乐于为美人上当,把钱花在美女身上总是心甘情愿的。

   大众文化遵循的是经济原则,是市场化大潮在文化上的蔓延;在大众文化的任何一类事件性文本中,毫无疑问地蕴藏着丰富的市场掌控成分,无论它表面是一种纯情展示还是情欲挑逗、是一种心理抚慰还是暴力宣泄、是一种正义宣扬还是语言狂欢……因此,有的学者不无忧虑地指出:“在社会观念转换、价值取向变得模糊、混乱之际,大众文化正气焰嚣张地扩张自己的地盘,文学则被挤压到寒碜的旮旯。原先的荣耀已成春梦,卸除了救世匡俗重担之后的文学虽因不再受到那么多限制而显得轻松,却又深感失落和迷惘。在社会价值观念裂变和生存压力的双重牵引下,文学意义、价值下滑已势所难免,文学成为能指游戏,成为本能的放纵,成为荒诞的戏谑,色情、粗俗、野蛮反倒成了不少人追逐的时髦,成为文学不可缺少的佐料。文学正在自己挖掘自己的根基。”⑩ 人的存在确实需要现代经济和技术,但又不能仅限于现代经济和技术:如果说大众文化带有很大的技术“物性”,那么人不是物;如果说大众文化诱惑、满足、填塞着人的日常感性欲望,那么人不仅仅是日常感性的存在;如果说大众文化造就着一个市场秩序似的标准化感受,那么人是不能完全被标准化的。在日常感性得到较好满足的先进国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显得很理直气壮;然而,在日常感性相对匮乏的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具体效益还是相当复杂的。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