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中学课文在以极尽妖魔化…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最新热门    
 
中国古诗与庞德的理解

时间:2009-8-8 16:45:54  来源:不详
”或“面南看北斗”,佛法大意却永远比青山北斗享有逻辑上和时间上的优先性。有了道非自然的前提,才有自然是道的归宿。凤凰涅槃离不开烈火煎熬,否则难以不改原貌而重获新生。《老子》颂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五十一章)道先天下的“自然”高于物形器成的“自然”,这一次序得不到保障,就不允许诸如此类的赞美:“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40)于是,在中国美学看来,庞德疾呼作诗应有意象实属善莫大焉,而声言意象便是一切则偏执得只配旁门之术。须知意外尚有旨、象外尚有象,《易传》说易就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只窥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解无边佛法尽在其中,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庞德虽也谈及两个意象重叠之后会导致第三种不同的感受,但他更多的是重蹈马拉美覆辙,将之弄成了纯系私人化的东西,名具体实抽象。至于他正确地加以反对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在中国基本上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打油式的小乘罢了。

    因此,无论是讥笑还是喝彩,中国存在生来便由低下的象形文字造就的意象诗歌云云尽皆荒谬绝伦。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中国诗人几乎是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才不得不以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精神向意象求助的。受世界应当既是神圣的、也是人化的这一希望的驱使,他们一方面为躲避人类的局限而拼搏,另一方面为捍卫经验之根苦苦操心,于是置身于一场用语言抗击语言的战争,试图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无言境界。意象一旦被言说出来竟会与言说无关,对超越的向往竟又同经验有关,那是一种何等痛苦而执着的挣扎!有则寓言,大意是一个傻瓜妄图扯着自己的头发升离地球。如果换一换观察角度,天降大任,非傻瓜莫属。二十世纪流行一个概念叫做“悖论”(paradox)。从人文学科的观点看,悖论是指人类的存在极限、生死关头或边缘处境,在其中人类可对某些根本的东西产生最为深刻的体验。老庄之后的中国文化其实就是生存在一种悖论里边——我们姑且将之命名为“老庄悖论”,以纪念这两位伟大的先哲:言说者与被言说者之间的张力关系构成了该悖论的基本内容,言说的东西是不该言说的,应该言说的东西是不能言说的。中国文化比方诗歌正是围绕使上述紧张关系得以缓和的努力而展开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潜)言浅意深,确像忘言;但笔下生花,言忘何处?“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王维)那本身又是不是理呢?作诗大概不全等于划船。刘勰发现:“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41)维特根斯坦号召人们把他的命题当做梯子抛掉;当老子也这样自谦的时候,人们却对应该抛掉什么困惑得无所适从,道非道,名非名。需要提醒的是,老庄悖论同关于对象语言和元语言的纠葛有相近之处,然而又决非一回事。只可惜我们的讨论就要结束了,二者的区分暂且搁下。

    诚然庞德想让意象派一统天下太过狂妄。1917年的一篇评论分析道:“意象派诗歌使我们充满希望,纵然它不是十分好的诗,但它仿佛预示了一种十分好的诗能在其中写出的形式。”这倒是极有见地的。意象问题堪称理解西方现当代诗歌的一把钥匙,历史已经证明:“本世纪的作家对意象之使用有着较以往的作家远为强烈的认识和责任感:不仅有意识地制造意象,而且苦心孤诣地设法把它溶入主题和风格中,使作品变得非常致密,非常耐读。”(42)有人怒斥庞德将推论压缩为静物般的字,彻底破坏了语言中天然合理的关系。它颇带了些从宗教批判科学、从独裁批评民主的气味,可一语道破了倘若没有庞德,很难想象今天的西方诗坛会是个什么模样。今道友信的逆现象自律性再强,只恐怕尚未跨出摇篮。而在其中中国诗歌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虽说起因偶然,但事实毕竟是事实,恰如爱森斯坦发明蒙太奇也肇始于误解汉字那般。麻烦的是该事实表明了什么?中华文化的不朽伟力?西方欠了中国新债?拙文均无暇一一细究。最一般地说,这表明的当然是“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43)东西方走一条对话而非对立、取长而非护短的路不是不可行的。不过,此处我们仅指望尽量扭转一种非非之想,即似乎无论在从前还是在当今,中国的现实状况既决定着西方有关中国的实际立场,还决定着西方有关中国的文化立场。但大家已经看见,庞德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却是在对中国的实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萌发的。史景迁便认为:“实际上大多数西方人(当然是指那些写了关于中国的虚构故事的西方人)对清朝的灭亡根本无动于衷。自然,他们也不会为1949年共产党人的胜利和中国的社会变革所激动。由此可见,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是不受中国的历史现实左右的。”(44)不管西方文化界对待中国几乎都是立足主观而非客观的态度这一点在中西沟通上有何功过是非,毋庸置疑,中国首先总得具备可供别人评头论足的文化才好。时至二十一世纪,当我们忍不住又要基于现实利害的考虑去裁夺文化命运的时候,务必三思而后行。那样做很容易偏袒无价值的东西,扼杀有价值的东西。西方针对中国的标准不光是双重的,而且在文化人士身上这一双重标准或许刚好会颠倒过来:即使对现实有兴趣也是对文化有兴趣的附产品。
 

 

注释:

(1)《关于美》,第7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说文解字·序》。

(3)《新旧约全书·约翰福音》。

(4)《逻辑哲学论》,第79页;第97页,商务印书馆出版。

(5)《从逻辑的观点看》,第9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6)《庄子·外物》。

(7)《易传·系辞上、下》。

(8)《庄子·天道》。

(9)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10)《老子指略》。

(11)《日知录》卷一。

(12)、(17)《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数下》。

(13)《周易略例·明象》。

(14)《文心雕龙·神思》。

(15)《诗式》。

(16)《答何叔京》。

(18)《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第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36)(40)《人间词话》。

(20)《麓堂诗话》。

(21)胡应麟《诗薮》。

(22)《题画》。

(23)《焚书》卷五《读史·诗画》。

(24)刘保瑞等译《美国作家论文学》,第205页,三联书店出版。以下对外国人名或论著名只在首次直接引用时加注,并限注汉译著作,以方便读者。凡未注的引文除少数系笔者自译外,一般都能在注出的某本书中找到。

(25)(30)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第107页;第17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26)彼德·琼斯编《意象派诗选·原编者导论》,漓江出版社出版。

(27)目前国内收录意象派第一手理论与创作资料较齐备的是黄晋凯等主编的《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8)更详细的请参阅温儒敏编《中西比较文学论集》中郑树森的文章,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9)(39)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第225页;第1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1)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第26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3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33)(37)《七缀集》,第14页;第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4)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137页,商务印书馆出版。

(35)袁枚《随园诗话》。

(38)王士贞《艺苑卮言》四。

(41)《文心雕龙·情采》。

(42)傅孝先《西洋文学散论》,第216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43)钱钟书《谈艺录》(补定本)序,中华书局出版。

(44)《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第1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