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金融危机带给了我们什么
我们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启…
有感于“有什么意外怨不…
国外的“腐败”事件  常…
“刁民”是我们社会的宝…
享受人生,让我们都活得…
广州市委书记:我们的城…
我们为什么需要法律?立…
我们中国学哪个国家,就…
最新热门    
 
我们读到的是“元”杂剧吗——杂剧在明代宫廷的嬗变

时间:2009-8-8 16:46:27  来源:不详
指示便会非常简单。尽管这一折可能相当复杂,舞台指示可能会简化为:“等……一折下……,……上/云/唱。”(注:金文京著《〈元刊杂剧三十种〉序说》,见《未名》,Ⅲ(1983),第46-75页;及《〈元刊杂剧三十种〉序说补正》,见《未名》,Ⅳ(1983),第64-67页。)正旦或正末在一折中首次出场时出现的“旦扮”或“末扮”字样,并不是像现代学者编订元杂剧时所以为的那样,表示“正旦扮……”或“正末扮……”,因为“扮”的后面并没有剧中人物的名字。这些字眼应该表示“扮成旦”或“扮成末”,也就是穿旦或末的常规戏服,而不是穿其他的戏服,如丧服、盔甲或鬼装等。
    作为“正旦”或“正末”角本的元刊本,其内容是十分详尽的。演员所要唱和说的,以及何时唱、如何唱等细节,都大小不遗,一概俱全。为“正旦”或“正末”而写的舞台指示,比后期版本中的更为详尽。有时甚至对于一段唱词以什么情感唱也有明确的指示。例如,关汉卿的《拜月亭》,这个杂剧目前只有元刊本流传下来。这个剧本中对“正旦”有非常详尽的舞台指示,要求她演出非常复杂的感情变化,有时甚至在一瞬间表演各种不同的情感。其他作品的舞台指示虽然不如《拜月亭》那么详尽和全面,但显然已形成了一套明确的术语,很可能元杂剧中有一套相应的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与之配应。(注:伊维德著《关于〈拜月亭〉剧本和演出的几个问题》,见《关汉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4年),第55-77页。)还要指出的一点是,尽管元刊本中的俗字可能会难倒今天的读者,它却细心地标明戏曲的音乐结构。曲牌印在黑底白字的方块中。而“衬字”在印刷上跟“正字”分得很清楚,舞台指示与宾白也和唱词部分泾渭分明。
    遗憾的是,很多编订元刊本的现代学者并不清楚元刊本其实是角本,而把它作为不完整的案头剧本来加以编辑,将许多万历刊本的特色强加在元刊本上,并依照这些本子的常规来“改正”元刊本。这样,元刊本的许多现代版本也变得不可靠了。再者,如果元杂剧是以正旦或正末的唱词为主的角本,那么可能根本不存在完整写出的剧本。当然,剧作家一定会在脑子里对舞台上演出的故事有一个清晰的构想,但由于配角的戏十分有限,有经验的演员只要有少量的舞台指示就能演好,而无需完整的剧本。给正末或正旦看的本文,将提供足够的指示。只有提词人或审查剧目的官员,才需要一个完整的剧本。我个人认为正旦或正末的角本就是剧作家创作的最初形式,而像明万历年间那样完整写出的本子在元代是根本不存在的。
    那么我们可否认为《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用来研究剧作家最初创作的可靠舞台资料呢?就算这一点也需要三思。一般认为《元刊杂剧三十种》里的大部分作品是13世纪后半期活跃在北方的作家所创作的,而大部分剧本可能是14世纪在杭州印行的。许多已显示出了后期改编的痕迹,例如受到南方方言的影响。虽然它们可以代表元代的舞台演出情况,但和作者最早写出的作品已有或多或少的出入。但剧作家对这一点并不在意,作为戏剧从业人员,他们认识到在没有金钱资助的情况下,任何剧本只有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才可能生存下去。


    结论


    那么,为什么说其实我们读到的并不是“元”杂剧呢?元杂剧原来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戏剧形式,以正旦或正末的演唱为主。而唱词有时十分直露和粗俗。杂剧一旦被明代统治者改编为一种宫廷娱乐,就发生了许多本质上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压力迫使许多剧本要重写,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剧本的全部内容必须都以书面形式写出来,而戏剧演出环境的变化加强了杂剧的戏剧性。万历年间出现的元杂剧版本正是这些改编和压力的结果。其后,《元曲选》的编者又将这些宫廷演出本改编为江南文人书斋中阅读的案头剧本。因此,可以说这些剧本从商业性的城市舞台,经过宫廷官宦机构,最终流落到了学者们的书斋。而只有在进入书斋之后,戏剧才成为固定的,供阅读和阐释的文本。经过许多人的手之后,它们才被作为某个作家的作品来研究。
    但是,当我们阅读这些晚期的元杂剧剧本时,我们其实是在阅读无作者的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儒莲和巴赞将元杂剧作为中国文化本身的一种反映,而不是某个特定作家或时代的反映来研究可能是正确的。这一点可能连他们自己也未想到。当然,《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元刊本其实是反映了元代的演出情况。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往往是从晚明版本的角度来阅读这些剧本。就是在现在可以看到的元刊杂剧的校注本中,这种倾向也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完全依靠元代剧本来研究元杂剧。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