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民间文化与思想史研究论纲

时间:2009-8-8 16:46:46  来源:不详
  一、 用新的视角对民间文化进行再研究 

    当前在世界上最热门的人文学科是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这是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为大众消费而制造的文化产品,与传统作品不一样的是它一改既往的说教,走向市场化和娱乐化,这一趋向在国内学术界已得到强烈的反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说:“ 大众文化反映着普通群众的精神要求,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现实的中国文化的主要构成。”有的强调:“ 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发展,在一定限度内体现了人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利。它在文化领域内,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局面,从而给人民提供了选择的条件。”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入主当代文化的主流,是文化现代化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大众文化不同于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是现代都市中的流行文化,它通过模式化制作,广告式的宣传,倾销式的发行,推向广大民众。它有消费性,满足民众的休闲、娱乐的需求;它有时尚性,此唱彼随,变动不居;它有商业性,以获利为目的,以市场导向而制作的文化产业。 

    民间文化是非模式化的,它起自民众自发的创作,缘情而发,因地制宜,有乡土性,民族性,千里不同俗,各有千秋,这些都不是集约化的制作,因而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民间文化又是群体性的集体智慧,它往往通过口耳相传,身传言教,层层加码,由众人渲染、烘托,层叠式发展的成果,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承者或创作者。只要有生活,有民众的生息,就有民间文化的存在,因此它有稳定传承的机制,任其国运兴亡盛衰,风云变幻,都能代代相传。 

    民间文化的传播,不论是文本或非文本的,是即兴创作还是传之他人,都是非广告性的,民歌、民谣、神话、传说、信仰和手艺都是大众表达自己情绪、希望和想象的手段,是非文本的自我倾诉和演示。有些乡规、民约、家谱等文本,则是一家一族进行自我认同和约束的规范,是凝聚化了的风俗习惯。 

    民间文化虽不同于大众文化,却与大众文化有历史的渊源,古代民众性的文化即为民间文化,这是与上层官方文化相对应的下层文化,在历史上形成的民间文化传至现代,经过现代商业包装,也可视为现代大众文化。因此民间文化可以成为大众文化之源,大众文化亦可视为民间文化的现代发展或流变。 

    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同属于非官方主导的文化形态。以民间文化而言,与高雅文化相区别的是属于通俗文化,与大传统相区别的是属于小传统,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区别的是属于民间表述。本来,哪个时代的文化构成,都是大小传统、雅俗文化或主亚文化的二元组合。自古以来雅俗文化的分流和对立,又使得文化人有鄙薄俗文化的传统,士大夫们崇尚大雅脱俗的心态,使他们对通俗文化有相当的隔膜,即使有识之士也往往居高临下,以教化凡夫俗子的姿态傲视民间文化。然而,这被精英们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凭借高科技和现代传媒不仅登堂入室,还入主当代文化的主流,这全新的文化观念,不得不带来考察民间文化的新视角。 

    20世纪初期五四前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把新文化观念引入民间文化研究,是传统学术走向现代化的一大盛举。1918年北京大学发布《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收集各地民谣1100多首,陆续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在知识界引起很大的震动,有人议论说:“ 北大是最高学府,《日刊》是庄严公报,哪能让这种‘不入流品’的东西来玷污它! ”把民间歌谣引入高等学府,在当时乃是震聋发聩之举,正是有刘半农、鲁迅、周作人、钱玄同、顾颉刚、钟敬文等一批著名教授的提倡,民歌才得以纳入中国文学史和民俗史的教材,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偏见,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时代发展到21世纪,大众文化的崛起,引导我们视野的再次扩大,仅仅从文学史和民俗史的领域看待民间文化,不足以充分反映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突破既有的框架,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评价民间文化的社会功能,这是提升民间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二、 思想史需要开拓民间文化资源 

    在民间文化中以民歌的历史最悠久,资源最丰富。青海花儿唱的是: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自家。”陕北信天游说的是:“ 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这发自内心的呼声,使民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得到最坦率、最强烈的宣泄。它所歌唱的内容,从天象时令、吃喝玩乐、交际礼仪、兴亡荣辱无所不包。以民歌作为研究的主题,可以引出许多新知识,丰富中国思想史的内容,对民歌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更是深化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路径。 

    在前近代中国,民歌的全盛时期是在明清之际,这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新阶段。以这时期的民歌为例,最能反映民众心态、精英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关联。这是思想史研究中的难点,从民间文化考察,别有一番境地。 

    众所周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以人文启蒙为前导,在中国这一前导可追溯到明清之际。明末出现非经非孔、非圣非君,倒翻千古是非的“危言邪说”,学术上以异端自诩,追奇求新,生活上放纵个性,追逐情欲,政治上抨击君主,以逆麟为荣。袁宏道的“性灵”说、李贽的“童心”说、冯梦龙的“唯情”说、以及黄宗羲、唐甄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三纲五常的藩篱,表现出个性的苏醒,闪耀出人文启蒙的曙光。 

    与此相应的是民歌在都市中的兴旺,在商业经济发达的苏州,新兴的市井文艺受到民众的欢迎,家弦户颂的吴歌,不径而走,远播到其他地区。史书记载,歌唱者“多浮虚艳词”(1),《客座赘语》说:“ 诲淫导欲”的民间俚曲, 风靡一时,“里(彳+共+亍)童孺妇媪之所喜闻。”酒店茶肆的“异调新声,泊泊浸淫,靡焉勿振,甚至娇声充溢于乡曲,别号下延于乞丐。”这些为道学家们所不肖的异调新声,展现出社会变迁中的新气息。正如胡适所说: “中国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 但我们不应向那‘古文史’里去寻,应该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寻。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2)  

    这被胡适视为代表时代的不肖之作,正是所谓“诲淫导欲”的民间俚曲,这一导欲,道出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大忌。以崇天理,灭人欲为主旨的宋明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王朝的统治思想,它拥有法制的、宣传的、教育的各种手段向民众灌输,种种违反人性的说教,压抑了民族心理的健康成长。然而到明末,这种统治出现了从未有的裂变,大量民歌涌动出要求挣脱封建枷锁,寻找情爱的呼声,矛头所向,直指封建礼教。在万历时期盛行的的挂枝儿,90% 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女性对情爱的渴望,表现出挣脱枷锁的热情冲动。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厉的时代,一部《明史》为节妇烈女立传的人数之多,为二十四史之最,仅徽州一地明清两代所立的节妇碑就有六千多座,根据歙县地方志所记,这一地区的节妇烈女多达6 万5 千多人,然而就在这些禁锢最深的地区,从吴歌中迸发出另一种声浪,试看: 

    《偷》“结识私情弗要慌,捉着子奸情奴自去当,拼得到官双膝馒头跪子从实说,咬钉嚼铁我偷郎。” 

    《姐儿生得》“姐儿生得滑油油,遇着子情郎就要偷,正像个柴擦(加为禾)上火烧处处着,葫芦结顶再是囫囵头。” 

    《同心》“你是男,我是女,怎知我二人合一个心肠,若将我二人上一上天平也。你半斤我八两。” 

    《小尼姑》“小尼姑猛想起把偏衫撇下。正青春,年纪小,出什么家? 守空门便是活地狱,难禁难架,不各蓄好了青丝发,去嫁个俏冤家。念什么经文也,守什么的寡。” 

    《八十婆婆》“八十婆婆要嫁人,寻头讨脑骂乡邻。脚跟里水窠老皮里介养,多年裙带是老腰(妖)精。”(3) 

    仅仅从这儿首吴歌所见,女性要求自主择偶,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与情人私奔,坚贞不屈,出了事自己承当的勇气,就令人惊叹。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们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要看看,深锁寺院的尼姑在思春,高龄的老妇要再嫁,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讳,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化为琅琅歌声,传播到乡间里巷,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强烈的反差。纵使其中难免有良莠并存,精粗混杂的情况,但这自发生成的民间吟唱,不加修饰地把自己的情欲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种景象是不入正史的,可这又是活生生的存在,是与官方意识形态相背相悖的另一种存在,正如郑振铎在《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