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水龙经》总论
论《水浒传》中史进形象…
从儒家思想看《水浒传》…
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
试论《水浒传》的悲剧历…
《水浒传》与梁山泊文化…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
论《水浒传》“三而一成…
“宋江三十六人”漫谈―…
《水浒传》谶言初探
最新热门    
 
《水浒传》思想倾向的反思

时间:2009-8-8 16:47:12  来源:不详
宋代通俗文艺作品中,把描写追求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直至“做皇帝”的作品称之为“发迹变泰”类。所谓“发迹变泰”类是指写下层社会人士(大多是游民)的皇帝梦的(或退而求其次,做达官贵人)作品。

有的评论家把梁山好汉没有积极主动争做皇帝,而被招安看作是梁山好汉的一大污点。从中国人的“皇帝情结”的强烈来看,梦想“做皇帝”、以及武装起来“反皇帝”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政治品质,只要情势许可,或者主持者认为情势可能,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许多人都会这样干,但以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游民表现得最为积极。

《水浒传》作为文艺作品议及皇帝的地方不多,因为它自南宋时就已在社会上公开演出,南宋说北宋的故事,其忌讳一定很多,不可能正面描写下层人士争相抢做北宋皇帝的故事,这是要触犯朝廷的律条的。因此书中虽然李逵说过让晁盖哥哥做“大皇帝”,宋江哥哥做“小皇帝”,(第四十一回),晁盖去世后,李逵又鼓动宋江“做了大宋皇帝”(见第六十回,就是这两句话也不一定是宋代话本流传下来的,而是明代作者的笔墨)。作者对此还是持批评态度的,而且李逵是个粗人,对现实问题没有合乎实际的考量,并不能代表水泊梁山的主流意见,所以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听众也能容忍,官方才不会计较。而宋江是梁山上的领导人,他要从梁山的全局和当时的情势考虑,没有想争皇帝做,但不等于他没有政治上的诉求。

天下皇帝只有一个,在这座王朝大厦没有倒塌时,争做皇帝要受到统治者的全力反击,成功的概率很小。如果退而求其次,当自己有一定力量的时候,伸手向皇帝要官做,这样成功率就很大。它往往只是皇帝一句话而已。南北宋之交,武装造反的人们,待自己羽毛丰满之时,再投降朝廷做官是很普遍的事,所以当时老百姓有“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之说。这种政治诉求倒不是游民所独有的,被迫揭竿而起的人们大约都有这种心态。不过如果考虑到《水浒》的故事,最早是由江湖艺人,这个游民群体创造的,他们是从游民的“变泰发迹”理解梁山好汉的政治诉求的。

7,关于“平等”的诉求

游民是脱离了宗法网络的一群,他们要独自面对社会,从而感到有必要与自己相似处境的人们结合起来,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之间当然是平等关系,因此“平等”也就成为梁山好汉的重要的政治诉求。这在七十一回“石碣受天文”中有明显的表现。“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酒筵欢乐,无问亲疏”。但是“兄弟”这个称呼不是给一切人的,仅仅给予那些能够与自己相互救助的人们的,或者说就是给予属于自己帮派或有可能与自己结成帮派中的人们的。这种互救的小团体是通过结拜或结义方式固定下来的。游民只要进入了这样的组织,他们彼此之间便被认为是平等的了。所谓“兄弟”式的平等就是人格的平等。实际上,这不仅离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遥远得不可以道里计,就是真正的人格平等也没有完全做到。因为游民的结合是有目的,其目的就是从事某种冒险活动。游民的结合一般分为追随者与被追随者,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每个小团体中都有自己的“大哥”(被追随者),他是小团体的核心,并拥有极大的权力。因此就要强调“兄弟关系”中“长幼有序”的一面。其实质已经是“上下关系”了。一百零八将中不是分为“天罡”“地煞”吗?如果斗争再发展,根据地扩大了,需要建立政府性质的机构,游民自然而然就要向“贵贱有别”发展,从而形成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因此从“长幼有序”到“上下有等”再到“贵贱有别”是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贵贱有别形成后有谁再想重温“兄弟情谊”就不免要大触霉头了。游民对平等的向往终归是个梦。

8,宋代有许多小“水浒”

南宋初形成的有关宋江的故事是《水浒传》的最初形态。这些可称作小“水浒”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以三十六人中的某个好汉为讲述核心的,用文学理论的术语说,就是英雄传奇故事。这一点从宋代遗留下来的一些说话的名目就可以看出。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⑻。这些是讲梁山好汉杨志、鲁智深、武松等人故事的。小“水浒”在当时的“说话”中是属于“朴刀杆棒”和“发迹变泰”(或作:“搏刀赶棒”“提刀杆棒”“发踪变泰”)两类的。

“朴刀杆棒”类的作品是描写游民生活的。其原因何在呢?“朴刀”是介于农具和兵器之间的,其廉价和粗糙可以想见;“杆棒”就是木棒,更为简陋。它们制作简单,所以平时只流行于民间。流浪江湖的游民腰间挎上一把朴刀头,或者手执一条杆棒(朴刀头可随时安在杆棒上),就增加了安全感。熟悉江湖生活的“说话”人便把它编入话本之中,成为“说话”中的一类,并把与“江湖亡命”和绿林生活有关的作品皆归入此类。⑼

“发迹变泰”就是陡然发迹的意思。我们从宋元留下的通俗文艺作品(包括话本和戏剧)来看,叙述发迹变泰故事大多是描写主人公如何在社会底层通过奋斗(主要是“打拼”),最后得以做皇帝或高官的,也就是说通过掌握政治权力来实现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的理想。

我们前面说,宋元两代有许多小“水浒”的出现,这些故事大多可以归入“朴刀杆棒”和“发迹变泰”的。从《醉翁谈录》(此书将“朴刀”“杆棒”分为两类)看,《青面兽》(杨志)是被纳入“朴刀”类,;《花和尚》《武行者》划为“杆棒类”。还有没有传下来的水浒的故事想来离此也不会太远。《水浒》中好汉在民间流传的形象是以游民、流浪汉的身份出现的。正是在此基础上,经过明代中叶下层文人编定,才成为长篇小说《水浒传》。它虽然渗入了一些文人士大夫意识,但其主题还与原著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小“水浒”所体现的思想倾向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水浒传》还是以描写游民生活为主,反映游民的生活理想和追求的。从总体上来说,《水浒传》所反映的游民意识与宋代诸多的小“水浒”反映的游民意识没有多大差别。

从宏观上说,《水浒传》是写梁山上的英雄好汉群体的成功与失败的;从微观上来看,《水浒传》也是写了许多游民和边缘人物在多灾多难的生活挣扎中成功与失败。前七十回宋江、鲁智深、史进、林冲、武松、三阮、李逵、石秀等人都有个奋斗成功与失败的故事。宋江等前四位本不是游民,他们是其它阶层的边缘人物,生活使他们从边缘滑向游民,为生存的奋斗(这是作游民的第一课)中,他们也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上了梁山,受了招安,取得了比原来更高的社会地位,似乎快要到达他们所希望的“封妻荫子”的目的了,最后,由于招安的失败,一切都破产了。《水浒传》的前七十回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在这些篇章中淋漓尽致的描写了他们奋斗的成功故事。李逵初遇宋江时,宋江给他十两银子,此时李逵已经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了。尽管在现代读者看来,这未免有点卑微。李逵不会这样看,穷了半辈子,还因为打死人坐牢,一次得到十两银子,不啻得到一笔巨款;而且,其社会地位极为卑微,突然有位江湖领袖,视其如亲人,仿佛小学生遇到大师,其喜悦、其成功感可以想见。

梁山好汉不是没有精神追求的,只是其精神追求是从物质追求中引申出来的。好汉们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就是朋友相聚,或称“聚义”。“聚义”本来是游民追求财富所必须的手段。游民长时期的奋斗过程中,感到须要有共同命运的人们的协助,久而久之,手段仿佛便成了目的。“聚义”使梁山事业走上成功,形成一百零八将的大“聚义”,把游民的武装造反推上了高峰。游民们迷信“聚义”,把它变成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最后,水泊梁山的全体英雄好汉在“义”字的旗帜下走上不成功的招安之路。招安给他们带来毁灭。游民奋斗的成功与失败,这就是《水浒传》的主题。

           二,思想、社会运动、《水浒传》

人们在撰写文学史时都很关注思想家对文学的影响,也就是说文学史中都有思想史的影子;至于文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却很少有人谈及。研究者在谈到古代社会运动时也多就经济政治上找原因,很少关注意识形态,虽然,不能说这些分析错误,但我总觉得有些偏颇。本文想就《水浒传》在思想史和社会运动的地位做些考察。

1,思想上的突破

谈到思想,人们往往忽略了下层社会的人们,把思想看作知识分子的专有品。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国”与“家”是同构的,“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因此,民间(主要是宗法制度下的农民)思想与统治阶级思想很接近,看不出有太大的差别。可是还有一批从宗法制度下被抛离出来人们,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呢?很少有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