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水龙经》总论
论《水浒传》中史进形象…
从儒家思想看《水浒传》…
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
试论《水浒传》的悲剧历…
《水浒传》与梁山泊文化…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
论《水浒传》“三而一成…
“宋江三十六人”漫谈―…
《水浒传》谶言初探
最新热门    
 
《水浒传》思想倾向的反思

时间:2009-8-8 16:47:12  来源:不详
宗教代表公孙胜都是这类人士。无论什么朝代。游民骚乱、农民抗争没有这类人士的参加,民众的造反活动闹不大,有了这些人,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会提出斗争策略、会神道设教,从而吸收更多的人加入反抗的队伍。因此,要使造反队伍壮大,必须有此类人物参与决策。例如为北宋真宗时益州起事的王均出谋划策的“宰相”张锴,就是“粗习阴阳,以荧惑同恶”的道士之流⑷。南宋初杨幺起义最初领袖锺相也是巫师、道士一流。史书上说他“以左道惑众”⑸。梁山上的吴用、公孙胜是宋江等武装抗争活动的重要决策人。由此可见,水泊梁山的政治军师活动是受到游民支配的。 

丙,社会边缘人物

梁山好汉中还有大量的社会边缘人物,包括武将、吏胥和自甘于处在社会边缘人物。

古代社会的社会边缘的处境是由于经济地位、统治阶级政策和人们自我选择的结果。例如农民是“四民”之首,但由于贫困把其中的一部分推向社会边缘。武将按说是“官”,是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宋代的“重武轻文”政策,以及宋代兵制的特点,把武官排挤到了边缘地位,特别是下层武官,尤为如此。再加上军人多来自游民、流民,当兵要被黥面,与罪犯流放一样待遇。对军人不尊重,也使军人失去自尊,常常闹事,使得宋代军队实际上成为“一种特殊的游民群体”⑹。武官的边缘化,如再被迫害,极易逼上梁山,林冲就是一例。

    吏胥的数目在梁山将领中占第三位,但却占了主导地位,宋江、铁面孔目裴宣就是吏,雷横、朱仝、戴宗、李云、蔡庆、蔡福等就是“胥”。所谓“处官府职簿书”者为“吏”;“任奔走供役使”为“胥”。现在常常是官吏并提。实际上宋代和宋代以后,“官”“吏”是社会地位悬殊,学问教养、思想意识都有很大差别的两类人。吏在统治集团的内部是处在边缘地位的4。主流社会对吏是有几分歧视的,他们自视也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胥”就是“差役”,本是由当地服役人轮流承担的,但衙门里的差役是“好人不能干,能干没好人”的差事。因为正经农民怕耽误农活(宋代有的富户充当乡户衙前,往往有倾家荡产者);老实巴交的宗法人也不会欺压百姓,所以他们往往出钱免役,雇当地的痞子、地头蛇、游手好闲之徒来干。这样,差役多能世代相传,积累了捞钱和整治老百姓的经验,为地方官所依仗。民间语云:“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他要在当地干事,无论干好事还是坏事,都要依仗这铁打的衙门中的差役不可。

廖仲安先生在《再评宋江》中所说“吏胥与‘盗贼’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⑺。他们之间的人们越是大胆,越是敢于冒险、敢于与造反者勾结的人们,越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些吏胥在对待主流社会的态度上与游民没有多大区别。

《水浒传》中梁山的其他领袖如晁盖、大财主卢俊义,庄园主李应、史进、穆弘、穆春、孔明、孔亮,贵族后裔柴进等人,其身份是属于主流社会,而且他们大多还有超出平常人的能力,在社会上是出类拔萃的。但他们由于各种原因自甘于处在社会边缘,这是他们自我选择的结果。他们有些共同的特点如:

一,喜好舞枪弄棒的,宋朝总的政策是重文轻武,好武之风,沉沦社会下层。武艺作为一种技术也要在社会底层寻找自己的空间,它在江湖绿林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好武本身就有或是私通绿林、或是本人有图谋不轨的嫌疑。二,不娶妻室。宗法社会以家庭宗族为本,不成家就被视为异类。三,好交结朋友,仗义疏财。这会被官府视为交结匪类。这些人社会边缘人,只要有机缘,他们也有可能下海上山,投入江湖绿林。

《水浒传》也有勉强可以算作农民的,如打鱼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打猎的解珍、解宝。这还是从大农业角度来看待的,他们不是典型的束缚在宗法网络中的农民。“三阮”之中,除了小二外,小五、小七都没有家室,他们平常除了打鱼外,“亦曾在泊子里做私商勾当”。这个“私商”恐怕就是没有本钱的买卖——抢劫。他们都比较穷困,但仍喝酒吃肉赌钱。阮小五把母亲的头钗都拿去当了做赌资。当他们猜到吴用的到来是要拉他们做没本钱的买卖时,他们马上兴奋起来“晁保正敢有件奢遮的私商买卖,有心要带挈我们,一定是烦老兄来。若还端的有这事,我三个若舍不得性命相帮他时,残酒为誓:教我们都遭横事,恶病临身,死于非命!”小五小七还拍着脖子说:“这腔热血,只卖与识货的。”他们不只是口头上说“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他们真的如此,因为他们向往:“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梁山好汉的生活。这种“农民”肯定不是社会认可的“良民”;不仅过去,今天的社会也不会认同。因此,三阮虽可归属在农民之内,但他们也是处于边缘状态的农民,是犯罪或造反人员的后备军,只要条件适合,就会走上武装抗争的道路。解珍解宝比三阮好一些。他们是安分守己的猎户是受到地方上的恶势力的迫害,被打入死囚牢,他们是被逼上梁山的。

从上面对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类别分析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以游民为主体、结合了其他各个阶层中边缘人物、形成的争夺自己权益的武装集团;他们用武力,扰乱天下,以牟取自己的利益(“大碗吃酒,大块吃肉”之类)。实际上,这个的武装集团中的各种“不逞之徒”也可以在为统治者效劳的过程中,建立“功业”,去争夺自己的利益。《水浒传》所讲述的是这类人奋斗的故事。

4,非农民起义说

我不同意“农民起义说”,不仅因为《水浒传》写的不是农民的反抗,以及一百零八位头领的主体也不是农民;更重要的是此书中所表现的不是农民的诉求、特别是没有农民在经济上的诉求,也就是对土地的要求。没有提出土地要求的群众斗争,哪能称之为农民的斗争?而《水浒传》中恰恰没有这一点。书中没有任何情节写到农民因为没有土地而苦恼,也没有任何故事写到土地占有者对无地农民剥削的残酷,也没有因土地问题而爆发的争斗。《水浒传》中不是没有涉及到土地占有者与他们“庇荫”下无地农民的关系。如“三打祝家庄”的祝家庄,“庄前庄后,有五七百户人家,都是佃户”,可是这些佃户都是跟着庄主祝朝奉走的,战后,在宋江看来祝家庄“一境村坊人民”,本来是应该“尽数洗荡”的,只因有锺离老人一个,救了石秀,才赦免了他们。又如李逵的哥哥李达是地主家的长工,李逵因劫法场,被官司追捕,李达也受到连累,被官府捉了去,赖有东家为他证明辩护,并替他“上下使钱”,才使他免受追究。这是多么好的一个东家。

《水浒传》一开头写史进主持的庄园,他们父子也与庄客、农民的关系十分和谐。当史进提出要组织起来防止少华山强人骚扰、共保村坊时,众人答道:“我等村农,只靠大郎作主。”这就是《水浒传》作者眼中无地农民与土地占有者的关系。作者对于书中出现庄园主,只要他是与梁山或梁山好汉有正面关系,无不写得慈眉善目,待人可亲,他们兢兢业业的管理者家业,告诫子弟不要为非作歹。而一般农民只是“长王三,矮李四。急三千,慢八百。笆上粪,屎里蛆。米中虫,饭内屁。鸟上刺,沙小生。木伴哥,牛筋等”之类。

5,游民的经济诉求

我们说《水浒传》没有反映农民的诉求,那么,它反映的是什麽人的诉求呢?我认为《水浒传》表达的是梁山好汉这个武装造反集团的诉求,也可以说是游民的诉求。

如我们在上面所分析的,水泊梁山上主人公以游民为最多。对于挣扎在生死线的游民来说,生存、温饱是他们最迫切的欲求,他们对于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上面所举的三阮对梁山的“大秤分金银”的强盗生活羡慕不已。这种想法不仅为吃饭、纳税发愁的阮氏兄弟有,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的晁盖,也不安分,“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以获取更多的财富。作为游民刘唐、公孙胜也非常相信金钱的作用力,他们登门拜访晁盖时都以“十万贯金珠”为诱饵,仿佛这一注横财已经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作为宝物献给他们心目中的领袖人物——晁盖。在江州,李逵初出场时,就为银子争红了眼,他最大的诉求可能就是银子,有点只认银子不认人的模样。鲁智深在桃花山不辞而别,也没有忘记把金银酒器都踏扁了,裹在包袱里带走,好像有点对不住朋友。这些赤裸裸对物质财富的向往与追求,在主流社会里是不被认同的,对游民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作者写到这些时往往用“义气”“结义”“聚义”等游民道德把它包裹起来,不直接描写对金钱财富的向往,好像实现“义”和“聚义”才是梁山好汉们最强烈的诉求。如吴用诱说三阮,三阮进见晁盖等一系列的打劫前的筹备组织活动似乎都是为了“七星聚义”,丝毫没有个人的物质追求。检验一下,人们所说的“义”和“义气”是否与物质金钱联系在一起,这是判断“义”和“义气”的倡导者是否属于游民范畴的一个重要标志。

6,游民的政治诉求——发迹变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