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
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
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与终…
“超隐喻”:“汉语”之…
诗:生命关注与文本实践…
试论两宋儒学的文本观及…
元明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
从神话的文本溯源研究到…
论庄子的文艺思想及现实…
最新热门    
 
“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

时间:2009-8-8 16:47:39  来源:不详
众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在这个所谓的“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变成为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被机器延伸),信奉“效率就是生命”的现代人长期处于一种非我的“耗尽”(Burnout)状态,超文本的设计者意在借“机”(Memex)扩展(Expend)体验世界的能力,结果反倒让人“无法体验完整的世界和自我,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的切实联系,无法将此刻同历史乃至未来相依存,无法使自己统一起来,这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自我,一个没有任何身份的自我。在人不自觉地物化为机器的附属后,世界已不是人与物的世界,而是物与物的世界,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消失了。”[xxxiii]网络主人已身不由己地变成了网络奴隶。

马克·波斯特在《德里达与电子写作》一文中,分析了电子写作对由西方思想的伟大传统所刻画的主体形象的消解。他说:“笛卡尔的主体是站在客观世界之外的,那个位置能使主体获得关于相关的客观世界的某些知识;或是康德的主体,则它既作为知识的本源立于世界之外,又作为那种知识的先驱对象而站在世界之内;或是黑格尔的主体,它处身世界之内,又改变着世界自身,但因此而实现了世界存在的终极目的。我认为电子写作分散了主体,因此不再是电子写作出现以前那样起着中心作用了。”[xxxiv]博德里亚也认为,网络媒介“消除主体,从而滋生麻木不仁的意识而不是参与意识。”[xxxv]

如果说传统文本是一个“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地球人”世界,那么,漫无边际的网络文本就是一个“天地齐一,和光同尘”的“太空人”世界,这里的太阳和月亮都不过是浩瀚星河中的两粒普通的沙尘。读者与作者之间“众星捧月”的关系业已消逝。因此,在超文本世界里,对于任何“写读者”来说,不但柏拉图“代神立言”的崇高理想遥不可及,就连巴尔扎克那种要当一个时代秘书的愿望也成了过世狂人的幻想。不但如此,甚至有人断言,21世纪原著将不复存在,传统作家也必将消亡。2007年初,高调复出的王朔就声称自己“再也不出纸媒书了”,他要走美国头号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子弹骑士》的路子,在互联网上以超文本的形式发行自己的新作。可谁知道,这个书面世界的文学“大腕”是否从此消失于网络江湖?

杰姆逊曾把“主体性的丧失、距离感的消失以及深度模式的削平”描述为后现代艺术的特点,这些都恰好与网络写作暗合,因此,有人将超文本说成是“网络版的后现代主义”。目前,大多数写手最通常的做法是将作品贴于BBS,优秀作品可以张贴在精品区,有点经典意味的收到文集里面,然而,一旦入了个人文集便大有寿终正寝入了“棺材”的意味,很少有人翻看。古人说“江山代有才人出”,网络则是“分分秒秒出才人”。当然,这也许并不是坏事,但我们对此却不可盲目乐观。一位网络写手说:“文章的耀眼时刻,其实就是在新鲜出炉子的那几分钟,网友点击之时。这种网文的独特载体,决定了网文要有快餐意味,不快成吗?一日一更新,甚至几分钟的时间,然后,便被淹没在贴海里了。”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在网上每个人都只是一个IP,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第三、个性的恶性张扬和泛滥成灾的物料无聊“灌水”已成为超文本写作的一大公害。“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日益与电脑网络相联,并依赖它们发其作用,社会便像产卵一样产下了大量的电子的、信息的‘机体’,它们像人类社群一样易受‘传染病’之患。如今正当艾滋病毒威胁人类社群之时,其它病毒则威胁着电脑社会。”[xxxvi]在携带病毒的博客、BBS、QQ、CG、动漫、网络游戏、视窗广告、视频“恶搞”等充斥页面的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新鲜玩意儿无不制造严重的混乱:随手涂鸦、信口瞎话、胡编乱造、生拉硬套、低级趣味、色情暴力不一而足。当然,张扬个性和强调娱乐也有种种复杂的表现。有批评者指出:“网络文学与纯文学的最大区别,正是在于说不得的话,可说而不必说的话,网络文学非说不可,一说再说,生怕读者弱智,几近密不透风,让人喘不过气来。就像现在某些所谓生活流的戏剧、电影、电视剧,从头至尾絮絮叨叨,名义上打着‘再现生活’的旗号,实则在欺骗观众,没有半句潜台词,不留一抹想象的空白。这种情况在网络文学形成伊始,还好一些。后来便急剧恶化,使网络文学成为一个偌大的文学垃圾场、情感临摹地。虽然有些情感可能是真实的,但文本却更加倾向歇斯底里的自我宣泄以及对读者无聊的媚惑。”当然,超文本也不乏“一刀封喉,一剑毙敌”的凶悍泼辣之作;“絮絮叨叨”与“一剑封喉”这两种极端不同的风格,都是个性恶性张扬的例证。

第四,网络已经介入了文学生产的全过程,“这彻底改变了已有的文学社会学,网络空间的文学权威殒落了。而且,网络语言的‘速食化’倾向将对文学语言产生深刻影响。此外,网络技术形成的超文本对于传统的线性文本结构具有巨大的冲击力量。”[xxxvii]对这种“深刻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力量”,我们有理由为之欢呼,我们也有理由为之忧虑。

正如“数字化生存”并不等于“诗意的栖居”一样,高科技迅猛发展也不都是艺术的福祉。……直拨电话、电脑传真、光纤通信、电子邮件等的确方便快捷,却又消弭了昔日那种“望尽天际盼鱼雁,一朝终至喜欲狂”的脸红耳热的幸福感。还有高速公路上的以车代步和蓝天白云间的睥睨八荒,的确让人体验到了激越和雄浑,但同时又排除了细雨骑驴、竹杖芒鞋、屐齿苍台苔的舒徐和随意。[xxxviii]

毕竟,网络带给文学的不只是“现代性”的创造效率和“全球化”的传播便利,它也同样带来了形形色色的广告陷阱和机械复制的文化垃圾。

网络时代,最明显的变化是,昔日艺术家独立特行的万丈光芒已经变得越来越黯淡,传统艺术生产独唱的歌声,将被分工精细的大合唱彻底淹没。今天,电脑进入影视制作,对传统表演艺术提出了挑战。有人感叹银幕荧屏将失去真正的艺术家,电影电视将被电脑退化到魔术时代。网络写作的命运也不容乐观,由于写作主体的转移和“分散”,人人都可以在网上率性而为,信笔涂鸦,传统的功利主义和唯美主义被声色娱乐和情感倾泻的强烈冲动打得过落花流水,文学正在被网络进化/退化(?)为一种“游戏”,一种随心所欲的“游戏”。王安忆曾有过“网络写手类似于音响发烧友”的说法。这个“发烧友”的比喻看似随手拈来,实则大有深意。发烧友对技术和器材的兴趣远胜于音乐本身。同样,在多数超文本“写读者”心中,软件的升级也远比文学的神韵重要。

有趣的是,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每次输入“写读者”的代码时,电脑上总会同时跳出“亵渎者”和“泻肚者”字样。它似乎在提醒我们,决不能听任时尚的“写读者”变成传统的“亵渎者”或废话的“泻肚者”,而这也恰巧是本文反复强调的论点。试想,一个单词的拼写尚且埋伏着诸多变异,在无边的网络世界里,谁又能预料到哪里隐藏着可怕的陷阱?当我们沉湎于虚拟天堂的“声色狂欢”,“天知道哪里等待着一个报应”?当我们行色匆匆、幽灵般漂泊于这个比特打造的梦幻之城,我们是否将会丧失与生俱来的本性?

作者简介:陈定家(1962-),湖北红安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博士。《中国文学年鉴》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

                  原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7第3期第161-175页,此为修订稿。

[i]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ii]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7-28页。

[iii]林戈编《诗趣趣诗——奇妙的中国诗林之旅》目录,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iv] 王蒙:《双飞翼》,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23页。

[v] B.S.约翰逊(B. S. Johnson, 1933-1973),20世纪60年代著名前卫作家,行为怪异,屡出惊人之举,如在小说页面上钻孔,使用由灰到黑的纸张暗示小说主人公病患加重,写“活页小说”等。1973年,约翰逊因躁狂症和穷困潦倒而自杀。据报道,英国小说家乔纳森·科埃(Jonathan Coe)以一本记述BS·约翰逊的传记作品《类同怒象》(Like a Fiery Elephant)赢得了萨缪尔·约翰逊奖,该奖项由BBC四频道主办,堪称英国最著名的非小说类年度图书奖。

[vi]参见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vii]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viii]王彬、涂鸿:《〈第一号创作〉结构探析》,《天府论坛》2001年第2期。

[ix]同上。

[x]刘绍静:《从文本到超文本——解析20世纪西方文学文本理论》,www.chki.net.

[xi]贝维尔:《什么是超文本》,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42,No.4,2002。

[xii]赵一凡:《后现代史话》,见金惠敏主编《差异》第2辑,第29页。

[xiii]费多益:《超文本:文本的解构与重构》,《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

[xiv]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www.chki.net.

[xv]黄鸣奋:《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xvi]王蒙:《双飞翼》,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63页。

[xvii]参见吴伯凡:《孤独的狂欢》网络版,“超星图书馆”。

[xviii]在超文本系统中,读者成为集阅读与写作于一身的“作者-读者”。为此,罗森伯格杜撰了一个新单词“写读者”(wreader)来描述这种超文本阅读过程中“读写界限消弭一空”的新角色。显然,这个新单词是将作者(writer) 与读者(reader)两词斩头去尾后拼合而成的。

[xix]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www.chki.net。

[xx]Docuverse是尼尔森自创的新词,由document(文献)和universe(宇宙)斩截头去尾而成。

[xxi]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6页。

[xxii]参见方舟子《网络化的文学》,http://www.peopledaily.com.cn/专题汇总:网络文学。

[xxiii][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谢泳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xxiv]金惠敏:《媒介的后果》封三,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xxv][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第2页。

[xxvi]张辛欣:《怎么在网络时代活一个自己》,《南方周末》2000年3月31日,第22版。

[xxvii]何道宽:《从纸媒阅读到超文本阅读》,http://www.donews.com。

[xxviii]南帆:《电了时代的文学命运》,《天涯》1998年第6期。

[xxix]李河:《得乐园·失乐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xxx]Mark Poster(ed),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147.

[xxxi][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2页。

[xxxii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