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计算机网络工程师工作总…
“70码”成为网络新名词
网络时代的操盘手和弄潮…
我国首部网络实名法律遭…
八字造就的网络情缘
网络语气占卜他(她)的性…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
网络安全管理员总结资料
网络创业计划书
网络时代与文史研究
最新热门    
 
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

时间:2009-8-8 16:47:43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网络文学的历史认证取决于它能否走进人文审美的精神殿堂,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互联网之于人类精神的技术解构与审美建构将使文学的价值本体经历一次新的格式化。匿名写作对主体承担的卸落,网络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颠筱和读屏模式对诗性体验的拆解,形成了网络对文学的精神解构;而话语权对自由精神的敞亮,情感流对生命力的挥放和交互性对心灵期待的沟通等,则体现了网络文学给予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新建构。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精神取向 解构建构


  网络文学的历史认证取决于它能否走进人类审美的殿堂,建立自己的人文价值体系,而这种内质的涵养是需要在数字化时代技术霸权的铁壁合围中疏渝和铸就的。因为自诞生之日起,网络文学就面临科技与人文的宿命式追问:在它所依附的高科技大树上,结出的究竟是人文审美的丰硕果实,还是会使人类的艺术传统和精神赓续在技术的狂飘突进中花果飘零 在炙手可热的科学势力的边缘,走进网络的文学是否仍带着古老的传统与价值朝着人类审美精神的圣地驰骋,还是在科学技术的场域中让文学本体的精神取向经历一次技术理性“格式化”?
  一、网络文学对人类审美精神的解构
  网络文学是以"另类"的姿态登上互联网快车的,它在一开始便向本质主义文学范式亮起了叛逆的锋刀。如网络空间开启的"后纸张"时代撇开传统的"文房四宝",以敲打键盘代替"爬格子","码字儿",实现了以机换笔的工具革命;网络文学的发表仅仅是按动鼠标即可把自己的作品送上电子公告牌,使其在蛛网覆盖的网络中实现无远弗届的传递与沟通,这是对传统话语权所实施的文学资质认证的蔑视与挑战;网络文学的阅读只需打开一台带有调制解调器的联网计算机,至于读屏背后的文字解码和链接交换等全部细节已交由电子技术解决,由此形成了文学流通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改变……如此看来,较之过去的文学,技术装置更大限度地制约了网络文学的"出场",文学的存在方式被交付给了电子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福楼拜曾预言的"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似乎在网络时代已经变成了现实。
  不过我们千万不要过早乐观。艺术走近科学并非总是艺术的福音,因为艺术所不可或缺的某些精神品格常常是科学难以给予的;而科学对于艺术的精神放逐和价值漠视却不能不引起艺术的警惕。更何况网络不仅具有技术非人性化的通病,而且网络文学还有着非审美,非人文的先天不足。
  网络文学对于人类审美精神的解构便是这一艺术病灶的显著征兆。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匿名写作对主体承担的卸落。网络写作是匿名的,作者处于一种"三无"状态,即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所有网民在同一个平台上自由嬉戏,相互交流却又各自独立,它使得网络写作可以摆脱物欲功利的诱惑,实现艺术创作的心灵自由;又可以褪去文学以外的因素强加给文学的负载,保持文学的独立品格。这有利于打破"知识分子写作"众人皆醉我独醒般的自傲,避免孤芳自赏,沾沾自喜的"文学白领"心态。然而,匿名写作的网络世界是一个众声喧哗的非主体世界,是一个以庸常抗拒崇高,用世俗阻隔主流,以宣泄替代承担的世界。网络写手们"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大家都是芸芸众生,凡夫俗子,大家一道卑微和庸常,没有等级的区别和权威的尊荣,网络就像马路边的一块小木板,谁都可以走上去信手涂鸦。因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于是,随着作者虚拟和主体性缺位,写作的责任和良知,作家的使命感和作品的意义链也就无根无依或无足轻重,文学的价值依凭和审美承担成了被遗忘的理念,被抛弃的信念或不合时宜的观念。一些早期的网络作家都曾谈到过他们创作的初衷。以《活得像个人样》在网上出名的网络作家,通信专业博士邢育森说:样,我们都是想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创作《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爱情》等众多网络小说的李寻欢,把网络写作的精神内涵概括为:自由,不仅是写作的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写作;平等,网络不相信权威,也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权利;非功利,写作的目的是纯粹表达而没有经济或名利的目的;真实,没有特定目的的自由写作会更接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以《寻找猪二》,《缘分的天空》等作品在网上成名的宁财神坦言:以前我们哥几个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说咱们为了什么而写,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儿的目的,是为了那些个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只是该换个名字,叫记录。以《告别薇安》等一系列网络小说红遍网络内外的作家安妮宝贝评价网络写作时说:这是你的灵魂选择的方式,它好像是黑暗中的一场幻觉。(1)热门专业和学位证书让我衣食无忧,网络写作令我心灵充实自信平和。所以我相信无论身在何处,物质和精神上都将是宽松满足的。和所有的人一这样的文学写作,注重的是自由心态,自我表达和自在方式,具有鲜明的自足性和排他性,它们无疑是对主体承担的一种自动卸落,无论是社会历史承担,人文价值承担还是艺术审美承担。在网络作者看来,文学创作不再是一件"载道经国","三不朽",有为而作的崇高事业,而是一种悦心快意,自娱娱人的网络游戏;作者不再是"灵魂的工程师"或"社会良知的代言人",而是网上灌水的"闪客"和"撒欢的顽童";作品不再有宏大叙事和深沉主题,也无须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和"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语),而成了随用随取,用过即扔的文化快餐。这究竟是文学功能的现代变迁还是写作者对文学职责的有意回避,抑或是网络写手对精神主体的自我放逐。法国当代思想家米歇尔 福柯曾经从"知识与权力"的转换机制上研究创作主体的地位和功能问题,他说:“作者的作用是表示一个社会中某些话语的存在,传播和运作的特征。”(2)话语是一种社会权力,作者对话语的介人,不在于如何将意义赋予文本以及作者如何从内部调动话语的规则来完成构思,而是在话语中作者主体在何种条件下以何种形式出现 它遵循一些什么规则 表现出什么功能 网络写作对主体承担的卸落,正是在人文本体的意义上,用主观代替了艺术主体,又用主观化的客观代替了艺术客体,最终他卸落的不仅是主体承担,还有承担背后的艺术责任和社会权力。
  其二,网络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颠班。网络文学从昔日的文化精英手中夺回了公共空间,却没有从精英文学家的笔下接过文学价值观和对作品意义度的倚重;不仅没有承续传统,还常常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无情的解构和彻底的颠覆。网络文学是从聊天室起家的,"灌水区"里的众声喧哗,图的就是言说自由和消愁解闷。人网者多是怀着好奇,休闲,交友,打发无聊,排遣孤独等游戏性的心情发言的,这种"亚健康"精神状态摆脱了名组利锁的社会束缚,撕开了虚与委蛇,道貌岸然的生存面具,回避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上网者只需按虚拟社区的游戏规则扮演好自己的网络形象,而无须承担其他责任。以这样一种心理定势进人网络文学创作,便是以类似巴赫金的"狂欢化"方式规避正统观念,鄙视主流文化,清除本质主义,直至嘲讽或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采用非正统的,前卫的,后现代的价值观看待世界,社会,生命和生活。
  在众多网络原创作品中,无论是搞笑的顺口溜,小品文,还是网恋故事,神怪武侠,抑或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常常透露出一股调侃,嘲讽和"一点正经没有"的另类和叛逆味。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从网上红到网下,说到底是在用一种土得掉渣的言辞将生活的酸楚化作一缕无奈的笑谈和稀松,"翠花,上酸菜"一时间脍炙人口的背后,是对典雅,尊贵,仰慕等价值观的主动抛弃。昔日豪迈的《游击队之歌》在网上竟被戏仿为:我们都是大美女,每一次点击消灭一颗痴心;我们都是狐狸精,哪管它网恋真不真……获"榕树下"网站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的小说《我爱上那个坐怀不乱的女子》,将柳下惠"坐怀不乱"这种被奉为圭桌的道德观念讥讽为:"这个男人过去一定受过伤害,心中的创伤还没有愈合。"还有些人说得更难听,更刻薄,居然说人家是一个阳疾不举的废人。另一篇获奖小说《性感时代的小饭馆》,用轻松的笔调不露声色地描写同事之间的婚外恋,耗子和方(男女主角)的红杏出墙事件,既没有激情,也没有思恋,不爱也不恨,不悲也不喜,而纯粹是一种简单的肉体游戏,玩过即忘,事后连一点儿心理波澜都没有,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性叛逆价值观。网上广为流传的小说《悟空传》中玄类的那几句名言,也许能代表网络作者脾晚天地,傲视伦常,反叛传统的真实心态: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对于网络作家来说,这烟消云散的"诸佛",由传统的价值观念、人文传统,道德范式和主流的意识形态,还有自身的文化身份和体现意义深度的历史记忆。如果网络文学把这些东西都消解掉了,文学"灌水区"留给人们的恐怕只有浑浊泛滥的泡沫,而没有清澈的饮用水和富碘的食盐。女作家张抗抗在担任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评委后就曾深深感叹:"上网为人排遣孤独同时也能够使人更加孤独;网络给人一个虚拟的广阔天地却同时也会使人与实在的生活隔绝;网络给予人们高科技带来的便捷与享受,却同时疏离了绿地和自然;网络使人成为世界上知道信息最多却同时又是思考最少的人——当我们被笼罩于那覆盖全球的巨网之下,狂热迷乱之中,还有没有透气的网眼让我们呼吸 "(3)网络创作不设防地任由颠覆的价值观对传统实施矫枉过正,以之充塞艺术的精神,其实是把自己的主体立场不负责任的交给了反叛和前卫姿态,从而以一种自蹈幻觉的方式满足那已被架空了的价值选择。
 

 其三,读屏模式对诗性体验的拆解。网络文学提供给人们的是屏显电子文本,而不是纸介印刷的作品,用希利斯 米勒的话来说,这叫"技术的发展超出我们所能控制的部分"。以"读屏"替代"读书","阅读"变成"观看","想象"变成"直观",比特化的"信息DNA"代替原子运动,是计算机网络带来的文学媒介革命,也是后现代社会"视觉消费"对文学诗性体验的拆解。英国的迈克 费瑟斯通描述这种情形说:在日常文化体验的层次上,后现代主义暗含着将现实转化为影像,将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因此,后现代的日常文化是一种形式多样的与异质性的文化,有着过多的虚构和仿真,现实的原形消失了,真实的意义也不复存在。由于缺乏将符号和形象连级成连贯叙述的能力,连续的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导致了精神分裂似的强调对世界表象的紧张体验:即生动,直接,孤立和充满激情的体验。不断换着频道的MTV观众对世界的碎片化的看法,体现的就是这样的范式形式。(4)网络阅读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形态范式。欣赏者从互联网上读到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屏幕上显示的文字符号,即把传统的印刷品文学经过电子化处理后送进网络供网民点击和浏览;或者绕开纸介质传媒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创作,然后发送到某一网站首发,我们称这样的作品为"网络原创文学",包括超文本链接小说和"接龙小说"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即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