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文化生态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时间:2009-8-8 16:47:44  来源:不详

 

时至今日,尽管有关网络文学是“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者”① 式的争论仍时有发生,但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概念已经进驻人心,现今没有多少人还会去怀疑它的存在——当然,这个概念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一些文化精英对网络文学表示的不屑甚至憎恶态度,也并没能阻止研究者对它投以极大的关注。愈来愈冷静而富学理意味的分析,不仅撩起了网络文学神秘的技术面纱,而且让人们初步看清了栖息于网络的文学其形态与生性。但是,网络文学之于我们当今整个文学生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转型时期文化生态的意义,却一直未被人们仔细地描述过;有关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蕴及其与传统文学间的冲突,研究者的视野也往往局限于技术领域和后现代文化平台。在生态学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的今天,把网络文学置于文化生态背景之下进行透视,将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颇有争议的文学物种增添新的理性认知,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网络文学与社会文化之间彼此生发、制约、协调与共生的复杂关系。

 



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已经相当成熟地显现出后现代社会的四个典型症候——电子媒介、跨国公司、消费群体和文化工业。强大的后工业技术力量,已引领时代的列车抵达了后现代一站。要详尽描述后现代文化语境是困难的,因为后现代是一个超级巨大的“问题团块”。但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来概括它为文学艺术提供的生态环境:工具理性逐渐上升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强烈的情感体验、诗意的想象、独特的创造力日趋干涸;人类身上存在的两种性质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力量——科学的认知与审美的感悟,发生偏颇,趋于失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资本逐渐侵蚀“人文”,蚕食“本土”;文学艺术被“资本运转”裹挟其中,进入一体化的“文化工业”生产流水线,作为商品被投放市场;文学艺术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再是审美、精神,而是制作与包装、消费与休闲。总之,黑格尔早在19世纪初就指出的“艺术难题”似乎真实地降临,文学艺术作为一个生命物种,日趋萎缩、衰落、退化、变质,面临生存的危机。

 
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迫使文学寻找新的生长点,而网络文学的历史机缘就来自于传统文学的这种生存危机。尽管后现代语境的文明偏颇对传统文学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但它却为网络文学的生长提供了温床。首先,它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生态场”——网络。虽然什么是网络文学至今仍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网络文学必须以网络为载体,并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形式予以传播。因此,网络无疑构成了网络文学生长发育一个必备的生态因子。网络是后工业发展的产物,它伴随着西方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后现代化”而产生并壮大。当我们的时代日益凸显后现代性之际,网络发育得如此之成熟就令人不足为奇了。

 
其次,它为网络文学这一生态系统注入了精神能源。尽管后现代摧毁了许多现代性精神,但它并不是一个横扫一切、否定一切的文化妖魔,它身上具有的种种“反”的力量恰恰成为供给网络文学生长的精神能源。后现代为网络文学的滋生和成长主要提供了两种精神养份。第一是解构的力量。后现代对历史、终极价值、意义的本源性和确定性、本质与深度等均深表怀疑;它对杂语喧哗和多元共生的提倡,导致现代主义强调的中心性和一元性的消失;它对文学艺术的“意义”也作了新的解释,认为“所有的意义都是一种提议,需要经得起讨论与争论,需要解释与再解释。”② 网络文学就在这些现代性“理性霸权”坍塌的废墟上,享用着后现代解构力量的精神大餐,这使网络文学祛除了各种重负和约束。写手们可以为自己的一时冲动、玩笑心态甚至某种卑猥的欲望而写,但独独可以不为神圣、崇高、意义、深刻、超越而写;文学也不再强调为表现、再现、反映或揭示,而开始趋于拟像、平面、拼贴与戏拟;文学甚至可以是一个不固定的文本,链结小说、接龙小说正把“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演变成“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部《哈姆莱特》”。第二是平民化精神。后现代强调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抹平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间的明确分野;认为艺术不是一种居高临下,也无法拥有万道霞光;高低与优劣、深刻与肤浅均与艺术的定义无关,所谓的精英艺术家不能享有艺术的特权。可以说,后现代使得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被审美的光晕所笼罩,艺术变为无所不在,而艺术家则到处都是。这种对艺术的“祛魅”,一方面使平民与知识精英分子在艺术面前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同时,聊天室里的对话记录、电子邮件写作的情书、BBS上的只言片语等带有原生形态的文字,则都成了文学作品。写手们并不会为此而感到难堪,反而会为自己的惊人之辞感到无比兴奋与骄傲。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发布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③





人们对文学的这种“E体突围”众口不一。网络文学是电子技术催生出来的文坛“新星”,是日渐边缘的文学苦旅中的一颗“救星”,还是加速传统文学式微的最大“克星”?但从目前来看,网络文学似乎给处于困境与低谷中的文学注入了一支兴奋剂。面对那些多得吓人的文学网站,那支异常庞大的网络文学大军,以及遍地生花的网络作品,我们感到,许多人从未意识到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潜能为网络所激活,文学的复兴梦似乎正被网络点燃。

 
网络文学对文学生态的良性驱动首先得益于其一个最为鲜活的生性——自由快捷。网络的“四无”属性(无领导、无纪律、无警察、无军队)使文学的生产(创作)、消费(欣赏)与分解(批评)活动始终处于一种高度自足的良性循环状态。在网络这个开放的世界里,写作仅仅是敲打键盘,发表只是点击鼠标把作品送上电子广告牌,文学生产畅通无阻,异常发达;文学的阅读仅仅是开启一台连接网络的计算机,欣赏成为一种可随时随地进行的消费;批评则是读者根据自己一瞬间的感悟而率性发出的跟帖或回帖,它的及时性、直接性、无限制性,可使批评的声音迅疾抵达创作站。因此,网络不仅大大缩减了文学的生长与传播周期,而且实现了文学生产、消费与分解的实时性、交互性对接。这使网络文学像神话中的创世纪一样,虽然有些混沌无序,然而却是一个充满无限生机的文学园地。“榕树下”自1997年建站到2005年10月已刊登300多万篇(部)原创作品,并且以每日1000篇左右的速度递增;2005年11月29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搜狐原创文学日点击率前三名的作品一日之中分别被点击13514次、13143次、12060次;“白鹿书院”网站上总点击率前三名的作品已分别被访问了1097878次、910543次与734147次。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给这样的说法增添自信:网络文学似乎为文学的蜕变和新生找到了突破口。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自由便捷的表征背后还隐含着一个令人激动的事实:其自由的思考、无拘的想象、率真的抒情更切近文学创作的本源,那个真实而鲜活的“我”的生命体验更贴近文学的灵魂——至真至纯的“童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而所谓“童心者,真心也”。④但曾经几时,这种不加雕饰的文学冲动在层层文学体制的严格盘查下慢慢退却,文学在日益精致之中多了技术的操作,少了率真的品性,这或许是它走向式微的自身原因。而网络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把这只迷途的羔羊带回老家,重返其生长壮大的原初状态。在网络文学里,千千万万的网迷在那里游荡,以自己的方式直抒胸臆。他们“无评奖诱惑,无评奖焦虑,无被拒尴尬”,写作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少世俗功利目的。那种十分诱人的天马行空,那种自由而又激荡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的驰骋,使所有的人都感觉到,网络把“文学”这一不该高高在上的尊贵物种拉向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间大地,把文学写作还原为纯粹的写作。这种向文学本源的大幅度回归,向文学表现底线的大面积撤回,很难说是文学空前的倒退,它未尝不是一次文学的彻底解放,一种文学复兴的端倪。

 
我们也可以从“多样性导致生态优化”这一生态学基本原理,来理解网络文学带给文学生态的旺盛气象。一个由众多生物物种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总比一个只由少数几种物种组成的简单生态系统,更能承受人为的干预或自然灾变的打击,从而保持较好的稳定状态。当然,这些多样性必须是彼此间相干存在、协同作用的。网络文学的出现之所以引来那么多的争议,原因之一是它与传统文学间存在着形式层面和内涵层面的差异。但宏观地来看,这些差异已经在文学生态系统内产生出丰富的生殖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示出互补共生的文学创生新机:不少所谓的传统作家纷纷“触网”,网络文学的总体人文价值有可能向其技术水平等齐;一些纸面文学借网络文学的传播机制而迅速变得家喻户晓,纸面文学资源被更多的消费者享用;网络原创文学也越来越愿意“下网”,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快捷而略带浮躁的“读屏”有机会变成细腻而富有深度的书面“咀嚼”。事实上,这种差异就是在文学生态系统内植入了一种多样性,它使文学生态系统不断朝一个能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修补和自我创造的实体生成,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结构水平,为文学的综合和进化提供更多的基因。

 
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护和物种的进化,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生之表现,而且是创生和优生的有力机制。“正是在竞争中,物种的生命力被充分激发,生命智慧得以彻底发挥,才有新的生命能力的创生和生命水平的提高。”⑤ 尽管网络文学给部分文化精英有某种“不和谐”之感,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不和谐”或许恰恰是和谐秩序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推动与维护和谐的一种手段。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在八九十年代之交开始变得萎靡不振,缺乏生机,一个深层的原因触及文学体制:多年来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倍加关照”,使这一物种一直养尊处优,在“无冲突”、“无争论”、“无角逐”的状态中安闲度日,慢慢变得慵倦疏懒,生命激情大为衰退。这种文学生态看似和谐,但它是一种外力安排的、没有竞争的和谐,因而不具备生命自创的潜能。现在,文学已经被置于市场经济的生存背景之中,竞争是它无法回避的一个生存课题。这对传统文学来说或许会非常痛苦,但只有经过这种痛苦的蜕变,它才能化蛹成蝶。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各种挑战力量,必将通过竞争,使文学这个大花园焕发出具有创生意义的生命状态。





尽管网络文学之于文学生态具有创生意义,但我们并不能高估它的冲击力量,盲目迷信于随它而来的艺术民主、自由本性和文学数量。事实上,一个生态系统内某一生命物种的激增,肯定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局部性失衡,从而给其运行带来一些问题。网络文学火爆的生存现状背后,也拖着一条长长的、令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