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文化生态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时间:2009-8-8 16:47:44  来源:不详
人担忧的文化阴影。


首先,网络文学制造的文学盛景和文化狂欢显然带有垃圾的成份与泡沫的意味。恰恰在方便、快捷、自由、宽容等诸多特征背后,网络文学设置了一个文字垃圾与文化泡沫的陷阱:实现了自由平等的全民写作,并不等于兑现了中国文学的伟大复兴;蔚为壮观的文学数量,也不能直接用以说明文学的辉煌。人人写作必将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正如网络作家吴过在《网络:文学的双刃剑》中所说:网络给文学带来了自由、宽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懒于思考、一蹴而就、鱼龙混杂、文字垃圾。在网络原创作品中,我们随处可见一些“准文学”、“非文学”或“网际文化快餐”的东西。一些丧失了主体性的网络写手们,“灵感”一来就如同打开了自来水龙头,在“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网络空间里放肆地“灌水”;而一些喜好标新立异或无病呻吟的“文学评论家”,则往往以一种另类的思维、骂街的方式,进行着尖刻辛辣的“在线交锋”,随心所欲地制造着一场场“火焰战争”。难怪人们要产生这样的疑问:互联网:泡沫还是黄金?文艺走向互联网:文艺进入革命时代还是垃圾时代?以前,我们所处的境遇可能是文学的匮乏(文学一体化);现在,随着文学奔上“高速公路”,我们面对的可能将是文学的冗余。我们深有感触的是:以前,一部《爱,是不能忘记的》会使我们泪落如雨;现在,面对多如牛毛且故事情节高度程式化的爱情小说,人们已变得“麻木不仁”。这就是一种“文学冗余”下的心灵匮乏。


其次,网络文学特别的美学原则也往往对当前文学生态产生消极影响。由于网络文学只有遭“点击”才能被激活,所以它是一种“眼球文学”,非常强调“惹人注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网络文学天然地倾向于后现代审美范式中的零散化快乐审美原则。“快乐的写作产生写作的快乐,快乐的点击形成参与的快乐,一句话,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快乐地嬉戏,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在快乐中走向艺术、走进审美。”⑥ 也就是说,网络文学以即时的娱乐价值为其文化指归,倾向于将作品处理为文化消费中的“日常用品”。这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网络文学的“活性”美学具有了泛审美化的特性,而且在某些时候为了追求最大规模的消费,它不得不迎合大众文化素养和文化趣味中的低水平群体,从而降低文学的品位和档次。更深层次的影响是,随着网络文学的日益强大,此种审美模式已逐渐发展成为改写当今社会文化美学观念的一支重要力量。当我们看到芸芸网民是如此津津乐道于《俺那旮旯都是奥运人》、《劝儿子当野兽》、《苍蝇的爱情》、《蚊子的遗书》、《聊天室泡妞不完全手册》、《性感时代的小饭馆》以及《悟空传》等作品之时,一种文化美学时尚其实正在被网络文学所引导和书写。这些作品的流行与时尚化会导致人们对此种美学范式的确认与依赖,甚至视之为惟一的合法性而加以推崇,从而彻底扬弃了现代性美学中“剧烈的感情”、“孤独”、“痛苦”、“无法言语的绝望”等审美元素。也就是说,大量感官层次的娱乐诉求,不仅使网络作品成为一种比电影、电视更为纯粹的“一次性过”文化;更为深远的意义是,网民们在消费它的时候会逐渐养成一种文化惰性,它使得人们习惯于以一种休闲的、消遣性的心态和眼光来对待一切纷至沓来的文化信息、文化现象,从而最终跌入无深度的、纯粹的文化消费情境之中。


再次,网络文学日益突出的“技术性”走向也越来越与艺术的目的背道而驰。技术可以照亮人类文明的前景,但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警惕技术的凯歌高奏会导致价值的迷失和思想的失踪。技术到底是人类文化的圣杯还是潘多拉之盒,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要在对技术的信仰和对自身的信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谈何容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技术的统治越强大,人文的控制就越紧迫。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软件的出现,以及纯数码家用摄像机的普及和图形压缩解码技术的完善,近年来的网络文学大有从“玩文学”到“玩技术”的发展态势。声音、图片、动画乃至影视作品的剪辑等,越来越多地与文字发生着技术严密的链接。声像肆意地进出人们的想象世界,在感性狂欢中消融与解构着文字的理性与深度。新奇而玄妙的网络技术一旦成为艺术的目的,就会使人们不自觉地陷入技术崇拜甚至是技术统治的文化误区。这种文化心理将造成社会进步中人与技术的本末倒置,人的全面发展将彻底沦为空想。
作为文化生态系统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性因子,网络文学应该更多地被考察与研究。“网络文学是继口头文学、纸面文学之后文学发展的第三历史阶段”⑦,或者“是快餐型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久存”⑧。这样的断言均有失学理的分析。我们首先要承认网络文学的生存机会和权利,承认它对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功能意义,这并不是由于我们有什么宽容的雅量,而是由生态的共生规律决定的。我们也要尊重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间那种“复调”式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要在多声部中确立某一权威中心或终极真理,而是在承认同等价值的前提下既发现差异与冲突,又寻求更高层次的“和解”与汇通,在相生相克之中走向综合。总之,对于文化生态视野中的网络文学,著名的生态学家戴维·埃伦费尔德的一个呼吁值得我们借鉴:“保持自然的全部多样性吧!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些方面的多样性是我们长期生存所依赖的”⑨。

注释

①黄鸣奋:《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者?——电脑、电脑文艺与电脑文艺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
②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③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
④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7-118页。
⑤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⑥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⑦葛红兵:《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的生长点》,徐俊西主编:《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⑧方兢语,转引自赵晨钰、江舒远:《网络文学:新文明的号角,还是新瓶装旧酒》,《语文世界》2000年第2期。
⑨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55页。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