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警惕腐败的官民互动
晚清垮台前的两次失败改…
冯骥才感叹自己是个失败…
国统区文学中的鲁迅因子
论李白的失败与成功
1928:新文化危机中…
1928:新文化危机中…
在“梦”与“醒”的罅隙…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
最新热门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一)

时间:2009-8-8 16:47:46  来源:不详
,它已经变臭了,它已经变烂了,它早就已经是死水了。而且,只有鲁迅才敢于去搅动这个死水,以便让沉渣浮起。我觉得,这就是鲁迅的伟大。

  围绕着“人已不人”,鲁迅的发现有二:

  第一,中国文化“使人不成其为人”。这当然是我的概括,用鲁迅的话说,则是中国文化使人不“悟自己之为奴”。他不知道自己是奴才,他以为他自己是人;他不知道自己是雄性,他以为自己是男性;她不知道自己是雌性,她以为自己是女性;而且还洋洋得意,自以为是。鲁迅说,不以坏事为坏。不醒悟,不谢罪,而且还摆出道理来掩饰是非,把自己的过错加以隐瞒并摆出一副绝对正确的面孔。在鲁迅看来,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心灵黑暗的体现。而且,从“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到“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黑屋子”,鲁迅实在堪称“爱夜的人”,并且乐于领受“夜所给予的光明”。徐复观感叹:“读完了鲁迅的作品之后……只是一片乌黑乌黑”的感觉[10],实际上,这正是鲁迅所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真的人”。而且,心灵的黑暗也并非20世纪的困境,而是中国有史以来的常态。

  例如,鲁迅经常讲“官魂”和“匪魂”。这是鲁迅的一大发现。我们经常讲中国文化是人为贵。中国文化最关注人。但是从鲁迅开始,他发现中国文化有雄性,有雌性,就是没有人性,有官魂,有匪魂,就是没有灵魂,还发现,中国有王国、帝国、天国、民国,但就是没有人国。从横向的角度来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人肉宴席”,你吃我,我吃你;从纵向的角度来说,中国是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梁启超说得更刻薄,他说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姓之家谱”。这是非常贴切的话。中国的二十四史是靠不住的,那就是二十四姓写的历史,根本靠不住。

  再如,我们看一看鲁迅的作品就会发现,鲁迅的作品描写的都是“人已不人”这个事实。学术界一般认为,《狂人日记》,是写中国历史的吃人本质,《孔乙己》是写中国社会的吃人现实。《药》是写国民被“吃”之后的灵魂愚昧,《风波》是写中华民国被“吃”之后的精神病症。《阿Q正传》,更是对被“吃”之后的病态的国民灵魂的最深刻的揭发。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对比,西方一战的时候,在德国有一个中学数学教师,躲在家里写了一本书。他预言:西方已经开始没落了。这本书叫《西方的没落》。就在这本书出版的前两个月,中国人鲁迅写了《阿Q正传》,也正式宣告了中国文化的没落。对比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鲁迅真是非常深刻的。《阿Q正传》里的阿Q,其实是鲁迅对于中国文化的一大发现。因为过去人们事实上都是赞赏阿Q的。我们三十六计的走为上,就是阿Q式的,我们的好死不如赖活,也是阿Q式的,我们的禅宗,还是阿Q式的。我们的庄子,也是阿Q。我们的孔夫子,虽然不是阿Q,但是孔夫子如丧家犬的时候,他还是个阿Q。所以阿Q意味着中国文化的最隐秘的核心一角。可惜我们从来就没有发现,直到鲁迅,才在一个浙江人身上把他写出来了。这实在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在阿Q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悲剧。自以为改变了自己对于外在世界的感觉就是改变了世界。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剧。换一句话说,“瞒”和“骗”,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剧。鲁迅说其实中国人就是靠这个苟活的,而这种苟活,实际却使得中国人生不如死。而从深层角度看,这种“瞒”和“骗”又由于无信仰状态,因为没有信仰,所以他无所适从。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他就只有自我欺骗。所以阿Q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

  再看那个少年英雄闰土。这个农村孩子真是不简单,鲁迅在《故乡》里写他也写得很深刻。必须看到,鲁迅写中国人的一个角度是我们所有的翻身小说都没有的。所有的翻身小说,都是写地主老财怎么剥削农民,然后写“杨白劳”们怎么反抗。但实际上这种剥削和反抗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太真实的,因为中国的这种阶级剥削,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存在。因为在中国所谓“阶级”的概念是我们造出来去闹革命去发动群众用的。实际上在中国哪有那么一个很完整很独立的阶级,根本没有。中国有的就是一个人统治了全中国。就是一个独夫、一个皇帝统治了全中国。他叫你存在你就存在,他叫你不存在你就不存在。而鲁迅也确实目光如炬。他从来不写斗地主,也不写翻身。也不写地主怎么剥削农民,他写什么呢?就写这个社会所造成的心灵黑暗怎么残酷地改变了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和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闰土就是这样。最早的时候,你看鲁迅写他在月亮地底下,带着他去抓小动物的时候,在鲁迅的眼睛里,他是一个多么高大的少年英雄啊。那一幕写得多么漂亮!但是后来,鲁迅见到他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他喊鲁迅“老爷”,鲁迅的母亲说“啊,你不要喊老爷,还喊过去那个名字。”他却说,过去那样喊是错误的,哪能随便喊呢。“老爷”,还是“老爷”。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改变了一个又一个的少年英雄。

  孔乙己也是一样,其实孔乙己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而心地善良的人在中国只会得到孔乙己这样的下场。这就是鲁迅写孔乙己所给我们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启示。而且,鲁迅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呢?他是从全社会的冷漠的角度写的,这个民族因为没有信仰的高度,所以并没有真正的爱。它只爱得势者。失势者它是不爱的。它只爱强者,弱者它是不爱的。顺便说一句,尽管我们经常讲自己有爱心,但实际上我们的爱是最自私的,它导致的也只是最大的失败。我们来看一看鲁迅的描写。他怎么写呢?所有的人都把孔乙己的遭遇当作一个陌不关己的故事来听。你看:“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你看就没有人去问:疼不疼?怎么治病?现在他怎么生活?不,问的都是“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在这里面我们没有看到同情,看到的只有刺激。而酒客在讲孔乙己的故事的时候,注意的也都是新闻的角度,而不是美学的角度,甚至不忘记炒作性的评价几句:“发昏”,“谁晓得?许是死”,把孔乙己“吊起来打折了腿”,你看,都是从看戏的角度来讲的。而且,我们看一看《孔乙己》小说里的“笑”,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种中国人拿人取笑的冷漠,真是深入到了骨髓啊。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个小伙计,他平时不能乱说乱动,但是笑孔乙己却可以被特赦。也就是说,他作为一个弱者,还可以笑话另外一个更弱者,无疑,中国人的冷漠就是这样被培养出来的。

  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

  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鲁迅真能写,“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而且是在别人的冷漠当中,而小伙计在笑声中是怎么逐渐地培养起自己的雄性意识与丧失掉自己的人性意识的?也存在一个过程啊。一开始只是附和着笑,但后来呢?“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这就已经非常冷漠了。后来,“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这就已经是一个从人性退回到雄性的国民了。鲁迅就是这样地写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冷漠的心灵黑暗的现实。

  再看祥林嫂,像曹雪芹所写的女性一样,鲁迅在写祥林嫂时所揭露的也是在我们这个民族里女性像野草一样,“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11],默默生长、枯黄、萎缩这样一个严酷事实。他写的是女性的悲剧。也是人的悲剧,我们不拿人当人看,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不拿女性当人看。试看所有的女性的处境:逢年过节,妇女们都忙活得不得了,可是忙的结果是什么呢?真正拜神的时候,却只限于男人,女人不能去。我们这个民族的对女性的冷漠,可见一斑。再看女性对女性的冷漠。这是我们在看《祝福》的时候最应该去看的。这种冷漠的“祝福”才是《祝福》的最最刺痛人的地方,让你哭都哭不出来。你看,女人们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赶来,然后怎样陪着她掉泪、怎样评论,到了最后觉得不好听了,都能背诵她的话了,又怎样头疼,然后,怎样连同情也不同情了。我们会发现,鲁迅是要告诉我们,人们只想听故事,没有人同情她。所以,鲁迅说祥林嫂“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注意,“咀嚼赏鉴了许多天”,你看看中国人,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同情心,他是在看笑话的,是“咀嚼赏鉴”,而且,又“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那么这个时候人们的笑容呢?祥林嫂的感觉很值得我们注意:“又冷又尖”,结果,祥林嫂知道,“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在这里,女人笑女人。就是雌性笑雌性。她自己是雌性但却笑别人。最后是祥林嫂,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完全被这个社会的“又冷又尖”的“祝福”所压垮的女性,她的最大悲剧在于没有对话者。没有人跟她对话。她是一个完全被这个社会的“又冷又尖”的“祝福”所挤压出去的最弱者。因此她希望有天堂,为什么呢?她以为有了天堂,她就可以有了一个最终的情感交流者。这实在悲惨。我们看俄国小说时就可以看到,人特别孤独的时候,没有人跟他说话,他就跟马说话[12]。可是,在中国连一匹这样的可以对话的马都没有。这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的最大的悲哀。

 

 鲁迅也讲到中国的儿童。鲁迅讲过中国的女性,比如说在启蒙一开始,就专门讲过中国的女性问题,但是我觉得鲁迅讲中国文化使女性不成其为女性讲得不是很好。鲁迅对中国女性的观察确实也不是很深刻。因为鲁迅跟异性的交往,其实也不是很成功:他母亲强迫他接纳了一个妻子,这个妻子跟了他一生,她就是朱安。有些人开玩笑说,鲁迅在两性问题上确实比较惨,但是我要说,还有人比他更惨,那就是朱安。鲁迅承载了一个封建的婚姻,但是,鲁迅自己毕竟在这个婚姻里还不是损失最惨重的。损失最惨重的是他的妻子朱安。朱安有一段话说得真是非常触目惊心。她说她跟鲁迅的这一生就好像一只蜗牛,这只蜗牛一生就是要想办法要爬到院子的墙头上,但是却始终没有爬上去。[13]其实,她一生的悲痛真的是没有人知道。有一个例子非常典型,就是鲁迅被他弟弟赶出来之后,他跟朱安谈了一次话,他说:你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还住在我弟弟家;第二个选择是回浙江。结果朱安就没说话,她只是嚎啕大哭。于是鲁迅的母亲就跑来责怪他,说:你这样安排就等于是逼她自杀。显然鲁迅在考虑朱安的问题上也有问题,他的母亲倒是想得很周到,她说:你要是让朱安留在你弟弟家,是绝不可能的。如果回浙江,就是死路一条。因为在封建社会来说,这样就等于是被休了嘛,回浙江大家不都知道是被休了嘛?鲁迅这才恍然大悟,然后才又去跟朱安谈。朱安于是就说,我一辈子就给你当保姆,我给你家当保姆,我什么都不说了。只要你能够收留我。后来朱安实际上也正是这个结果。所以鲁迅对女性的观察,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不是非常的深刻,因为他连自己的妻子的女性成其为女性的问题都没有注意到,更没有解决。但是,鲁迅谈中国文化使儿童不成其为儿童,却实在谈得很好。在鲁迅看来,中国人对于儿童的歧视,是以成年人为主导的一种歧视。传统怎么看呢?儿童是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