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文化全球化反思

时间:2009-8-8 16:48:48  来源:不详
  摘 要: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
     关键词:民族性; 全球化; 均质化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化已成为无法避免的话题,甚至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至于“反对全球化就像抱怨糟糕的天气一样没有意义”[1]。当身处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时,人们发现文化是一个未被开发的领域,于是,文化全球化成了全球化研究的新热点。全球化本身尚是一个有待于实现其自身的指涉物,因此,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文化全球化就显得尤为关键,以跨文化的视界即站在不同文化传统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的立场上理解其发展趋势,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就必然是探讨文化全球化无法回避的问题。民族文化的当代代表——大众文化全球化趋势相对明显,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固“堡垒”语言来说,保持其民族性和世界语种的多样化、丰富性才是发展方向。虽然,世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均质化具体地说就是美国化的威胁,甚至一些民族文化因被霸权文化排斥、挤压而边缘化,但解决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不应是前者屈从于后者的全球文化均质化,这种均质化的全球化前景是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人类文明的灾难。对此加以反思是为了不同传统的文化间更好地交流对话,以形成共同繁荣的全球文化。
     一
     在不很遥远的将来,民族国家是否会在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下消亡?这是探讨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矛盾首先要解决的前提。如果世界能够“化”为没有民族之分的所谓全球性社会,那么,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也就无从谈起。实际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民族和国家不仅不会消亡和受到削弱,相反还可能得到强化。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民族国家界限,各种全球性组织也越来越在国际事务甚至各国中发挥重要作用,民族国家仍不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全球化的确造成了对民族国家的冲击,传统的民族国家概念可能需要加以修正,但就世界范围而言,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仍占主导地位,国家主权观念仍广泛存在,这一点可以从冷战后世界冲突主要是民族的、种族的和宗教的冲突方面就可见一斑。“9•11事件”带给世界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可以看作是以极端暴力的恐怖形式将不同信仰民族间的对抗性矛盾展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尽管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要求民族国家让渡部分治权,但在国家主权不可侵犯的观念指导下,治权的出让必须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范围内。所以,民族国家的存在仍有其现实需要,民族国家的职能也不可能被全球性组织所取代。同时,由于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与民族国家的安全产生冲突,所以,政府管理的地位反而更加突出,从而给民族国家的政府提出了不断完善和强化管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民族国家仍有建设自己民族文化的强烈诉求。国际间不仅继续存在着领土主权争端,而且没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甘愿在文化上居于边缘地位,都在努力争取道德、宗教等文化方面的发展和权利,争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均质化论者以文化总是从强势一方流向弱势一方为由,抹杀弱势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不同文化之间冲突交融的结果,凡是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文化最终都变成了僵死的文化。信息沟通远不及今天的古代是如此,被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紧密联系的今天更是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所以,文化的纯洁性是相对的,而开放和交流才是绝对的。认为开放和交流必然破坏民族文化的纯洁性是以全球化压制、排挤民族性的一种表述方式,不符合文化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强调开放和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说可以盲目乐观地看待文化的全球化问题;相反,要有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忧患意识,并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新的挑战。古代外来文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冲突融合后,与中国已有的儒家思想和道教理论相协调后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改变了印度佛教不事父母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内容,中国的佛教已与其源头相差甚远,而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如今谁也不能说中国的佛教与印度教是“一体”。
     对大众文化等出现明显均质化倾向的文化也要有这种历史的眼光。中国的大众文化虽然学习了西方很多东西,但细究起来并非就是西方文化工业的翻版,往往是用写着洋文的中国瓶子里装些老白干,流行的元素会加上一些,本质不会发生变化,还是地道的中国特色;否则,难以让水平参差不齐的受众接受。大众文化的发展历史表明,我们的开放就是要向西方学习,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克隆”的西方去迎合全球化的实现,而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发展。
     就全球化的大众文化,目前的确存在着基本上由处于强势的美国流向其他民族的文化市场,侵蚀和排挤着其他民族文化发展的倾向。全球文化及其产品也伴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进程更加堂而皇之地大量地成为中国人文化消费的对象,人们往往先验地把这一现象等同于文化全球化,并将之视为均质的文化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和证据。加入WTO并不意味着中国只能无条件地接受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打破文化壁垒也不就意味着文化全球化。文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但是,市场不可能真的成为评判文化价值的唯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民族国家更不可能把本民族文化的生杀大权交给国际市场,民族电影如此,传统节日亦然。
     作为我国本土文化一部分的民族电影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因此,在2001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人们开始讨论中国电影的整体命运,以“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趋势”为主题的电影论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实际上就是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面临并准备应对强势文化挑战的一个缩影。还有一种比较积极乐观的可能性是,同样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欧洲各国特别是法国的艺术电影仍然拥有自己的观众,韩国电影在世界上树立了大韩民族的形象,其他如日本、伊朗等国的电影也有不俗的表现。即使中国大陆在每年进口10部外国“大片”的同时,中国电影人也在不懈地努力着,许多影片的票房收入并不逊色,有些甚至超过进口“大片”。在对好莱坞影片产生的新奇感过去后,国产电影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文化传统、民族认同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更易与中国观众沟通,只要电影真的可圈可点,都会获得观众的认可。
     再看民族传统节日,其意义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但民族节日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气息依旧如故。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过上了圣诞节、情人节等,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商家为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促销而进行宣传炒作的结果,而不全是人们有意识的文化选择,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更重要。就是那些喜欢过洋节的年轻人,也多半是新奇心理在起作用。但是,在相同的时间与西方人一起过各种洋节的同时,由于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浓重的农业社会印记不同,西方的节日往往与宗教有关,故很少会有中国人了解其中的文化蕴义,洋节只是让爱玩的年轻人多了一个玩的借口,因此,这些节日也必将带上中国特色的烙印。另外,中国人选择的最受欢迎的洋节大多是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最易亲近的那些节日,人们最关注的还是亲情和友情,在文化意味上与我国节日强调团圆的传统是一致的。正是这种人类所共有的相通的情感融入了文化中,并以节日的形式表现出来,才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鸣。所以,与其说过洋节是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不如说是对人类共同情感体验的追求和向往,而这一共同的体验是通过文化交流实现的。
     均质的文化全球化鼓吹者常常无视一些事实,那些早已全面融入西方社会的海外华人,包括已有数代旅居国外的华人,他们既过西方传统的圣诞节,也过中国传统的春节,既讲究个性发展,又崇尚孝悌,有着浓厚的光宗耀祖的思想。就是在“西化”远盛于中国大陆的香港、台湾,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传统文化活动在民间仍有众多的继承和发扬者。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一般只关注其经济方面的经验,而忽视文化的历史的因素。
     21世纪伊始,中国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喜事,不仅使国人重拾“唐装”、“中国结”等传统文化艺术,而且它们作为中国文化的承载者也走向了世界。“唐装”、“中国结”等固然也起到了一些凝聚民族情感的作用,但还应看到,当现代人已经快把从孔孟、老庄,到孙中山、鲁迅、毛泽东的传统都淡忘了的时候,当人们越来越不喜欢深究精神建构性的东西,而是喜欢当下的体验的时候,无论中国人能否了解或接受西方的文化理念,大量来自西方的消费性文化都会对中国年轻一代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后盾的文化消费的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最大的冲击。那么,我们是否只有被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大面积同化或者侵蚀的一种前途呢?美国人可能会有“我就是世界”的逻辑,如美国迪斯尼公司总裁就认为美国文化代表了全球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且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模式也往往与美国的经济运行模式趋同,“全球化不但没有促进多样化,反而促进了一种按照越来越相同的模式运行的‘麦当劳’经济,显而易见,消费、信息和通讯产品都统一化了,而且按照同样的市场、广告逻辑进行生产和销售。”[2]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美国就是世界”的逻辑相应和。
     其实,人们在生活中会发现,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外的东西也开始具有了中国特色。这不但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成功的本土化经营策略,更反映了文化的全球化也需要考虑文化的民族性问题,而不是以全球化替代、抹平民族性。如果说已经有均质化的全球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全球化至多只是一部分文化产业的全球化。


     二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无形基础,与民族文化同呼吸共命运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