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文化贫困——农村贫困的一种分析范式

时间:2009-8-8 16:49:03  来源:不详
十年间,一个主要由只受过小学和初中教育的群体构成的农村社会,与一个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正是这一群体主导着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构成的城乡社会之间,无疑将出现更大的断裂。⑤
    (二)传统文化——农民文化贫困的内在障碍
    对于不同文化伦理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分析始于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分析了西方特殊伦理精神对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儒教与道教》则阐述了在中国不能发生资本主义的文化因素,韦伯的命题引发了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的热潮。
    一定的文化伦理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反之亦然。在具体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因素的作用时,对传统文化因素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传统小农经济土壤上孕育的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却真正成为农民脱离贫困的内在障碍,农村社会中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生活观;懒散怠惰、好逸恶劳的劳动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生育观等,所谓“种田为饱肚,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喂鸡喂鸭换油盐”。这种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力与遗传力,常常表现为一种内控自制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正如班费尔德所说,“穷人基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利用机会摆脱贫困之命运,因为他们早已内化了那些与大社会格格不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在农民中普遍存在的小农意识,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缺乏创新与改革的意识,依赖于组织和上级政府的救济与扶持,安于现状,创业精神不强,难以变革传统和习惯的生活方式。
    (三)制度建设滞后——农民文化贫困的外力缺失
    文化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设置,合理的社会设置通过宣传与贯彻其观念原则,依靠确定的规范体系,由社会设置中一定的人、群体和组织,凭借社会机构与设施,实现对社会个体的教化与社会整体文化建设,因而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单位”形式把包括基层政权组织在内的各种文化组织及其活动深入到包括农村社会在内的基层社会,虽然只是通过简陋的文化站(室)和新华店分支机构及电影放映等手段来实施,但毕竟对农村社会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而在社会转型期,一方面传统单位逐渐消解,由“管理型”向“利益型”转化,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的需求萎缩,一个普通的现象是基层文化机构被逐渐掏空,在很多基层农村,再也见不到文化机构与文化活动的影子,2000年乡镇文化机构比1995年减少2285个,下降5.5%,歌舞厅、卡拉0K厅、录像馆等传播文化的机构乘虚而入,担当起了原来文化机构所承担的社会教化责任,农村物资交流大会成为江湖术士、艳舞、脱衣舞等低级黄色文化与假冒伪劣商品的交流平台,而一般的研究中,无视农村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严重缺失的现状与社会政策的作用,简单的把责任归结为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文化识别与选择能力差。
    (四)低俗文化与迷信文化——农民文化贫困的选择困惑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文化的阵地不为高尚所占领,便会被低俗所侵占,农村文化近年来的低俗化迷信化倾向开始抬头,而很多人却简单地把此归结为市场经济的世俗化必然过程,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市民社会的成熟是非常迫切需要一种文化作为支撑,这是我们非常缺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加选择。
现今农村的群众性体育、文艺活动几近绝迹,农村传统春节喜闻乐见的“社火”等活动也日渐衰落。传统文化活动本身形式内容的落后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能把活动本身同活动的创新相混同。近年来农村赌博盛行,农民宁修庙不建校,许多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活动披着宗教的外衣四处招摇,黄赌毒等文化毒瘤在某些农村俨然成风,同时,流动的农民工把一些不良的城市文化与流民文化带入农村,导致在部分农村地区带有黑社会和帮派性质的团体与家族宗族势力结合起来,严重扰乱了农村社会的秩序。 
(五)科技知识与技艺文化——农民文化脱贫的新路径
科学技术对社会特别是中国转型期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我们所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发达国家已显现无疑,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通过科学技术内化而转化为人的现代化之后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城市与农村之间也产生了巨大的知识信息鸿沟,新时期农村的文化脱贫所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不容回避。
    从国际技术比较看,我国主要农药原药、优质化肥、90%的祖父母代原种鸡靠国外进口现代化,温室大棚依赖荷美法,节水技术依赖以色列。⑥从国内看,一方面传统农业本身科技含量低,平均每万名农业劳动者只拥有21名农技人员,与城市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800多人相差甚远。⑤而且,由于农村的不发达状态及产业分化程度低下,使得现有的科学技术很难有效的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所积累的微薄资金又很难为科学技术与第二、三产业有效的结合提供支持,即便注入资金与技术之后,农民除了短暂的城市经历外,并没有效的职业教育来保证产业化的后续发展。

四.文化贫困分析范式的基本构想
 
认识并解决农村所面临的问题贫困,应在一种综合的分析框架下进行,范式正是这样一个科学或某一专业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和结构,以及整体的元素或范例。“当范式被视为理所当然时,这些选择的问题可以被认为是有解的问题。” ⑦笔者在初步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化贫困分析范式,*即在坚持城乡社会对比的视角下,立足农村经济的社会学分析,以农村中传统文化或地区亚文化的结构功能状态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资源、传统文化、制度体制、低俗文化与迷信文化、科学技术与技艺文化等文化指标的考察,从纵向的历时态与横向的共时态出发,研究农村贫困文化形成的动困与结构,探寻先进文化导入与农村贫困文化自身变革交汇结合点,配合于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交流与统筹发展的思路,推动农民—农村贫困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与发展,实现农村文化—农村贫困客体的现代转化,并通过主客体的外生内化的自增长机制,实现农村文化知识型、开放型、经营型、未来型的全面转型。利用文化贫困的分析范式,我们可以相对清晰的分析农村贫困的内在障碍与外力缺失,直视其决定力量及其文化转型中的选择性困惑。
 
参考文献:
①胡鞍钢,熊义态.中国的长远未来与知识发展的战略[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②Sen,Amartya,1999,Development as Freedom。
③李强:《中国扶贫之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8页。
   ④M.罗吉斯、J.伯德格著:《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页,。
   ⑤张玉林.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战略与管理2002
   ⑥石元春.发展中国农业科技产业[N].人民日报2001—06-1f
⑦库恩著,金吾伦等译,科学革命的结构[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