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文学史范型的新变──…
唐五代若干作家生平琐考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
《登科记考》所载五代状…
五代状元所战胜的对手甚…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
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佛传题…
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
晚唐五代词的装饰性审美…
性别机制与宋、五代词登…
最新热门    
 
五代莆田状元徐寅考略

时间:2009-8-8 16:49:21  来源:不详
p;                三
前面提到的诸种资料均未交代徐寅的生卒年,也未作推估。笔者认为根据有关资料,是可以推测出其大概生卒年的。
其一,徐寅的生年。他是经过多次应举失败后,方于唐乾宁元年(894年)第一次及第,此时年龄至少应有二十大几。因为,诸种资料均未提到他有什么过硬的靠山。他作为一位出生于较为偏远的莆田地方的读书人,能以其赋作而扬名天下,没有若干年时间是做不到的。从这方面考虑,他进士及第时也应该有20多岁,比如说26岁吧,那么他就生于公元869年。
其二,徐寅的卒年。《十国春秋》卷九五载:
徐寅……尝游大梁,以赋谒梁王朱全忠,误触其讳,梁王变色,寅狼狈出,欲遁去,恐不得脱,乃作《过大梁赋》③以献。略曰:“千金汉将,感精魄以魂交;一眼伧夫,望英风而胆落。”……梁王得赋大喜,遗缣五百疋。盖全忠曾梦淮阴侯指授兵法,而晋王克用则眇一目者也。 
已而走归家里,太祖辟为掌书记。唐灭梁,闽使贺庄宗登极,庄宗遽问使者曰:“徐寅无恙乎?归语尔主,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寅指斥先帝,尔国何以容之?”使回,俱以告。太祖曰:“如此,则上直欲杀徐寅尔,今但不可用矣。”即日戒阍者,不得引接。寅拂衣去……寻旧隐钓矶处……竟卒于长寿之别墅。 
初,太祖从子延彬刺泉州,寅每与同游赏,及陈郯 、倪曙等赋诗酣酒为乐,凡十余年。 
很显然,徐寅“拂衣去”是后唐取代后梁的那一年,即龙德三年(923年)的事。从这年算起,后推“十余年”,假设他隐居了15年,那么他约卒于公元938年。也就是说,徐寅大约活了70来岁。
从礼待他的王延彬的经历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十国春秋》卷九四曰:
延彬……乾化……五年,加检校太尉,权知泉州刺史…… 
延彬再任泉州,前后历二十六年(原注:一云十七年)……
乾化五年(915年)加25(26-1)年是公元940年,加16年是公元931年。同卷载,后来“黜延彬归私第”,而其弟延美“龙启二年官泉州刺史”。龙启二年为公元934年。如果中间没有任命其他人为泉州刺史,那么自乾化五年算起(同卷还有“延彬,天祐初……权知泉州军州事,二年实授。”等语),延彬前后任职泉州应为19年。“归私第”后,仍然可以跟徐寅交往。因此推估徐寅卒于公元938年不会离实际情形太远。
 

     注释
①莆田朋友提供的一份地方文献复印资料即有:“朱全忠开科取士,徐寅再次应试。据传,徐寅考中进士第一名,即状元,史称福建第一位状元”等语。
②《宋史·艺文三》载:“李幼杰:《莆阳比事》七卷。”据《四库全书总目》及《莆田人著作存本述略》(四)一文所述,此乃称其字。
③或作《游大梁赋》。
  
                                  参考文献
[1](清)吴任臣撰. 徐敏霞,周莹点校. 十国春秋[M]. 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九五),1374.
[2]臧励禾等编. 中国人名大辞典[M]. 上海:上海书店,1980:786.
[3]陈长城,蒋维锬. 莆田人著作存本述略(四)[N]. 湄洲日报,2001-04-19.
http://www.fujian-window.com/Fujian_w/news/mzrb1/20010419/3_5.html
[4]骆伟. 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历程[J].   高校文献信息学刊, 1997:(4). http://www.library.hn.cn/difangwx/lunwen/mingjia/A1_9.htm
[5]林祖泉, 康永福. 《八闽通志》及其作者黄仲昭[N]. 湄洲日报,2000-12-13. http://www.fujian-window.com/Fujian_w/news/mzrb/20001213/3_7.html
[6](宋)李俊甫. 莆阳比事(宛委别藏本)[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7](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选举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8](清)毕沅编著. 续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1957:(卷八六),2015.
[9]李天白著. 江西状元谱[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