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中华民族进化(演化)模…
复兴中华的点点滴滴之
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
中华宰相村 九凤朝阳
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
古灯——中华文明之光
国学与中华文化之魂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河洛文化与中华民族文明
郭店《老子乙》的“清静…
最新热门    
 
中华本《南齐书》校勘记失误举隅

时间:2009-8-8 16:50:31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华本《南齐书》校勘记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讹误之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对校勘记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华本《南齐书》 校勘记  失误

  中华本《南齐书》是由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云彬先生编辑整理的,是目前该书最好的本子。它在参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地考核了有关的典籍,并将其成果以校勘记的形式附载于原文之后,大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研究与利用。然而,智者千虑,或有所失。同样,校勘记中也偶尔有一些遗漏和讹误之处。这些失误虽然是瑕不掩瑜,但毕竟会影响我们对原著的理解。今不揣浅陋,将对其中一些加以校改,并对校勘记中有些两是或存疑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不敢自是,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有以教之。文中所引均以中华书局1997年印本为准。

  1、元嘉初,徙为威烈将军、济南太守。(p.2,右第4行,卷1)

  校勘记云:殿本改“威烈”为“武烈”。按《宋书·百官志》有武烈将军,无威烈将军。

  按:南朝时因战乱频繁,刺史、郡守多加将军、校尉等军号,兼领军民。但“秦汉的将军本是将领之职,但在汉末它们已有虚衔化的趋势。进入魏晋,将军号迅速增殖,不久就演化成了独立于军职的军衔阶梯。”[1]故此时各刺史、太守所加均为散号将军。而“散号将军主要用以奖励军功,故南朝寒人获军号者极多,并且大多初除便为四品,稍迁便至三品。”[2] “因此,自刘宋以降,士人带军号者多为三品、四品,除授五品以下军号的例子甚为少见。”[3]上文承之为扬武将军,《宋书·百官志下》:“宁朔至五威、五武将军”为第四品,而武烈将军为四十个杂号将军之一,为第八品。义熙至元嘉初,未见承之有何大过,不应将其军号由四品遽贬至八品。再据《宋书·萧思话传》,元嘉九年,承之为建威将军,再迁至龙骧将军。由扬武至建威再至龙骧,已均属超迁,但均在同品之内。若以武烈迁至建威,其间跨越4品27级,似不甚可信。因而,“徙为威烈将军、济南太守”固然不确,但改为“武烈将军”亦恐未达。

  2、迁右军将军(p.3,右第10行,卷1)

  校勘记云:按《文选》五十九《齐安陆昭王碑文》注引作“冠军将军”,疑“右军”为“冠军”之讹。承之先为龙骧,稍迁冠军,资序正合。若右军将军,为四军之一,领宿卫营兵,非杂号将军之比,时承之无殊勋,不当超迁居之也。

  按:《建康实录》作:“入为右军将军”;《南史》卷4《齐本纪上》作:“迁右军将军。”疑此或为“右将军”之讹。右将军略高于一般杂号将军,魏、晋、宋、北魏均为三品,可用作军府名号。而承之加官早已为龙骧将军,亦是三品,由龙骧将军迁至右将军,应属正当。且“右将军”衍作“右军将军”也属可能。而《文选》此注仅为孤证,不足据改。

  3、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土民思之,于峨公山立庙祭祀。(p.3,左第5行,卷1)

  校勘记云:“土”殿本作“士”。张元济校勘记云作“士”讹。按《南史·齐纪》避唐讳,去“民”字,作“梁土思之”。又《建康实录》光绪甘氏桑泊草堂翻宋本作:“梁士思之”。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之“校勘记”云:“宋刻本‘士’作‘土’,徐本[4]、《南史》同。”

  按:“士民”一词或无误,典籍中多有之,义即士人,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士绅阶级。《诗经·大雅·瞻卬》:“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荀子·致仕》:“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管子·王辅》:“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再《南齐书》中,除此之外“士民”一词尚出现6次:卷2《高帝下》:“贤能悉心,士民致力,用获拯溺龛暴,一匡天下。”又同卷:“末路屯夷,戎车岁驾,诚籍时来之运,实资士民之力。”卷22《豫章文献王嶷传》:“窃承贵州士民,或建碑表,俾我荆南,阅感无地。”卷24《柳世隆传》:“彼土士民,罹毒日久,今复相逼迫,投赴锋刃。”卷25《垣崇祖传》:“崇祖启明帝曰:‘淮北士民,力屈胡虏,南向之心,日夜以冀。’”卷59《氐传》:“沈攸之资十年之积,权百旅之众,师出境而城溃,兵未战而自屠,朝廷无遗镞之费,士民靡伤痍之弊。”另,《南齐书》中以“士”为构词单位的成词尚有“士庶”、“士女”、“士众”、“士马”、“士卒”等,如“初,沈攸之欲聚众,开民相告,士庶坐执役者甚众。”[5] “但顷小大士庶,每以小利奉公。”[6] “发江津,士女观送数千人,皆垂泣。”[7] “会青州援军主刘弥之背逆归降,祖隆士众沮败。”[8] “罔蔑宗子,驱略士马。”[9] “休范率士卒攻垒南,嶷执白虎幡督战,屡推却之。”[10]由此观之,似作“士民”更佳,尤其是卷22《豫章文献王传》中的用例,更是十分明显的佳证。当然,“土民”一词,在古代也并非没有,只是出现的比较晚而已,如《梁书》卷3《高祖下》:“是岁,交州土民李贲攻刺史萧谘,谘输赂,得还越州。”卷5《元帝纪》:“十二月,宿预土民东方光据城归化,魏江西州郡皆起兵应之。”卷26《萧琛传》:“郡有项羽庙,土民名为愤王,甚有灵验。”卷43《张嵊传》:“父临青州,为土民所害,嵊感家祸,终身蔬食布衣,手不执刀刃。”《资治通鉴》卷87·晋纪9·怀帝永嘉5年:“巴蜀流民布在荆、湘间,数为土民所侵苦,蜀人李骧聚众据乐乡反,南平太守应詹与醴陵令杜苾共击破之。”卷119·宋纪1·武帝永初元年:“蒙逊入酒泉,禁侵掠,土民安堵。”但它的意义均为“土著居民”,与“士民”完全不同。

  4、乙卯,太祖入居朝堂。(p.11,左第2行,卷1)

  校勘记云:殿本《考证》云:“《宋顺帝纪》、《宋略》作‘丁卯’,与此互异。”

  按:《南史》卷4《齐本纪上》校勘记云:“丁卯”,各本作“乙卯”。《宋书·顺帝纪》作“丁卯”,其前有“丁巳”。按十二月庚戌朔,初六日乙卯,初八日丁巳,十八日丁卯,丁巳后不得有乙卯,据《宋书》改。故此当作“丁卯”。

  5、诏放遣隔城虏俘,听还其本。(p.57,左第2行,卷3)

  中华本校勘记云:“其本”各本作“本土”。张元济校勘记云“其本”二字不讹。按《高帝纪下》“诸负釁流徙普听还本”,各本“本”下亦有“土”字,张元济亦云“土”字衍。

  按:《南史》卷4《齐纪上》亦作“本土”。又《南齐书·明帝纪》:“缘边诸州郡将士有临阵及疾病死亡者,并送还本土。”又《高帝纪下》:“西北民避难流徙者,制遣还本”,各本“本”下亦有“土”字。且所引《高帝纪下》中,“本”字下各本本亦皆有“土”,《南史》、《通志》亦有,今据张元济校勘记删。故“土”字或非衍,张元济乃误删。朱季海先生以为各本肊增[11],恐非是。

  6、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p.62,右第2行,卷3)

  《豫章文献王嶷传》:“朔望时节,席地香火、盘水、酒脯、(干)[盂]饭、槟榔便是。”校勘记云:“干”南监本作“于”,下同。据张元济校勘记,知原本“干”作“于”,影印时据殿本改为“干”,毛本亦作“于”。

  按:“干饭”不误,朱季海先生《南齐书校议》云:“然则‘乾’省作‘干’,形讹作‘于’,非‘盂’省作‘于’。南监肊改。”[12]又《释名·释饮食》:“干饭,饭而暴乾之也。”《后汉书》卷81《范冉传》:“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且《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洪迈《南朝史精语》亦作“干饭”。而“干”与“乾”可通,前人则早有论述,如黄生《字诂义府合按》[13]云:“干,本干橹之干,借为水际之干。《易》‘鸿渐于干’,郑注谓:‘大水之旁,故停水处。’此指水旁乾地而言。故乾湿之乾,亦可借用干字。”

   7、乙卯,遣平西将军崔慧景率众军伐寿春。(夏四月)丁未……(p.99,左第2—1行,卷7)

  据校勘记,三月辛丑朔,乙卯为十五日。然校勘记又以为下文丁未、壬子、乙卯、壬戌、甲子均当亦为三月事,故删“夏四月”三字。而《南史》卷5《齐本纪下》之校勘记云:又下出“乙卯”,与此重复,则此“乙卯”必误。

  按:此处之“乙卯”疑为“乙巳”之误,乙巳为三月初五,与文中时序正合。

  8、太祖雄异,先于领府衣裾。(p.434,右第3行,卷23)

  校勘记引洪颐煊《诸史考异》:“衣裾致敬,礼无明文,以《南史·王俭传》证之,此下当有脱文。”

按: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南齐书札记·东晋以后政权嬗代之特征》自注曰:“衣裾犹言致敬”[14]。又该书《梁书札记·轻弊衣裾》条[15]:“弊衣裾引申即指致敬。”又就本文曰:“衣裾之前或脱弊字,或迳系省略,即用衣裾二字作致敬之意也。”甚确。朱季海先生《南齐书校议》[16]以为:“领府衣裾,谓中领军府官属长史、司马以下,非谓衣裾致敬也。洪氏误会。”此说不合句意,亦恐有误。

  9、永明元年,进号卫军将军,参掌选事。(p.436,右第3行,卷23)

  “卫军将军”疑当作“卫将军”。校勘记云:“卫军将军”《南史》及《元龟》318、331、《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并作“卫将军”。按《百官志》有卫将军,无卫军将军。然下文领国子祭酒、卫军将军,《元龟》318亦作“卫军将军”。

  按:作卫军将军者皆当作卫将军,时卫将军多省称作卫军。如王俭,人多称之曰王卫军。又如本卷《褚渊传》:“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反,与卫将军袁粲入卫宫省。”下又作“太祖固让,与及卫军袁粲书曰……”又《宋书》卷89 《袁粲传》:“加卫将军……祖日及祥变,常发诏卫军断客……三年,徙尚书令,卫军、开府如故。”《南齐书》卷34《庾杲之传》:“谓人曰:‘昔袁公作卫军……’”又卷23《褚渊传》:“顺帝立,(褚渊)改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卷25《张敬儿传》:“幸天未长乱,宗庙有灵,即与褚卫军协谋义断。”又卷23《王俭传》:“上崩,遗诏以为侍中、尚书令、镇军将军。世祖即位,给班剑二十人。永明元年,进号卫军将军。”镇军将军依资进号正为卫将军。由此可知,“卫军”乃“卫将军”之省称,而作“卫军将军”者,乃皆承“卫军”而误。

  10、授冠军将军,骁卫将军。(p.506,左第4行,卷27)

  中华本校勘记曰: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