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中医诊断学与阴阳二气…
《略论中古民间信仰对观…
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
古代文学论文《试论中国…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
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
论中国传统叙事中时间意…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
“吟咏情性”与“以意为…
最新热门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

时间:2009-8-8 16:50:50  来源:不详
久居漢人文化核心區,在文化趨向上,和中土舊族恐無明顯差異。(元結家史較不清楚)附帶一提,北方舊族出身者有許多曾在南方居住,這或是因為安史亂起,中原陷入戰局,士人大量南徙,或是因為家中有人在南方任官。只要這些家族不是長期居留,它們的文化性格應該不會有重要改變。
  在進一步展開本文的討論前,要先對以上名單的擬定稍作說明。起自安史之亂前後的古文潮流,並不是一個有組織的運動,除了少數的領導者,很難清楚劃定成員的範圍。本文選擇的標準大約有二。一是中唐時人公認的文章中興的領導者,包括蕭穎士、李華、賈至、獨孤及、梁肅、韓愈、柳宗元等。這些人是在任何討論唐代古文的著作中都會出現的。另一標準則是明確支持以上諸人的理念或具有類同思想的文士。這裡想強調的是,選樣的範圍限於文學社群,而不考慮其他形態的士人,如經學家或專務政事的官僚。個人採取這兩項標準,主要目的是希望訂定比較明確的觀察範圍,避免印象式的去取。此外,古文運動明顯是一個文壇內部的改革風潮,而非局外人的評議,如宋代道學家之論文學,不納入非文人應當也是合理的。
  上面所列舉的古文運動支持者,有幾位是一般比較陌生的:崔祐甫、李舟、崔元翰。這裡簡單說明他們和古文運動的關係。崔祐甫與獨孤及是親朋至交,也是文學志業的同道。他在〈祭獨孤常州文〉中說:「我與至之(獨孤及字),思闡斯文,不俾皋契,獨謨華勛。」[26]祐甫另撰有獨孤及神道碑,其中評論獨孤及文章的話還被梁肅引入他的〈常州刺史獨孤及集後序〉。[27]至於李舟,他與父親李岑都是古文潮流熱誠的支持者。李舟在〈唐故常州刺史獨孤及公文集序〉記錄父親對他說的話:

  吾友蘭陵蕭茂挺(蕭穎士)、趙郡李遐叔(李華)、長樂賈幼幾(賈至),洎所知獨孤至之,皆憲章六藝,能探古人述作之旨,賈為玄宗巡蜀,分命之詔,歷歷如西漢時文。若使三賢繼司王言,或載史筆,則典謨訓誥誓命之書,可彷彿於將來矣。嗚呼!三公皆不處此地,而連蹇多故,唯獨孤至之常州刺史,享年亦促。豈天之未欲振斯文耶?小子所不能知也已矣。[28]

由這段話和李舟為獨孤及集作序一事,可見他們父子與古文家關係的密切。
  崔元翰曾向獨孤及求教。〈與常州獨孤使君書〉說:「閣下紹三代之文章,播六學之典訓。微言高論,正詞雅音,溫純深潤,溥溥宏麗,道德仁義,粲然昭昭,可得而本。學者風馳雲委,日就月將,庶幾於正」,[29]對獨孤及的文章有極高的評價,他顯然也自居於景從的學者之列。崔元翰曾為獨孤及的高徒梁肅撰寫墓誌,又自稱是梁肅的摯友,看來他在〈與常州獨孤使君書〉所說的,並不是門面話。[30]
  再來要稍談元結。一般文學史的作品,都將元結置於古文運動先驅之列。從文章的風格看來,他的確有資格被如此歸類,他的文章不拘駢麗的程度,遠過於蕭穎士、李華諸人。不過,元結的政治社會思想有濃重的道家色彩,和其他古文諸子大異其趣。就這一點而言,他似乎稍不符合本文自訂的古文家標準,但因出入不大,仍然列入。
  本文古文運動成員的名單,沒有列入柳冕(去世於貞元﹝785-804﹞末年),也須略作說明。在現存中唐文字中,討論文學問題最密集的作者,可能就是柳冕。他傳世的十四篇文章裡,論文作品佔了八篇。柳冕對文學的看法是清楚而一貫的。他抱持極端的儒家教化思想,對屈宋以下的辭賦詩歌一概否定,認為有德行的人才可能寫出好文章,因此風俗淳美,文學自盛。柳冕主張復古、敵視近世文風的程度,遠過於本文所列舉的古文家,一般文學史著作都視他為古文運動的健將。[31]
  本文沒有把柳冕納入分析,原因是依個人的判斷,無論就社會角色或發言立場來說,他恐怕都不能算是文人。柳冕是著名史學家、譜學家柳芳的兒子。《新唐書》柳冕本傳說他「富文辭」,其他資料也有類似的記載。但從傳記資料的整體看來,他主要是以史學、禮學、吏事見重於世,在文壇地位不高。《新唐書》所講的「文辭」,大約多是應用文。[32]本文未將柳冕列為古文家,更重要的根據在於他的作品所表現出的態度。他在〈謝杜相公論房杜二相書〉中要求「尊經術,卑文士」,全然不以文士自居。他又至少兩次表示文才不佳,無法實現自己的文學理念。〈與滑州盧大夫論文書〉曰:「老夫雖知之,不能文之,縱文之,不能至之,況已衰矣,安能鼓作者之氣」;〈答荊南裴尚書論文書〉則云:「小子志雖復古,力不足也,言雖近道,辭則不文。」[33]柳冕這種缺乏文人認同感而又劇論文學的情況,在隋唐是有傳統的,不能算是怪異。(詳第三節)
  附帶一提,柳冕未計入古文家之列,並不影響本節的論點。和大多數古文家一樣,柳冕也是北方士族。他出身河東柳氏西眷,與柳宗元同族,五代祖柳虯似是北周時反對南朝文學的重要人物。[34]
  綜而言之,本文儘量根據中唐古文潮流的歷史實態,選出代表人物進行分析,這份名單雖然不見得能獲得所有學者的同意,出入應當不大。本文考察的結果相信是能被普遍接受的。事實上,文學史家羅根澤(1900-1960)在一九四○年代就指出,唐代的古文家多是北方人,甚至宣稱:「古文……實是以北朝的文學觀打倒南朝的文學觀的一種文學革命運動」。羅聯添後來對這個論點又有發揮。[35]兩位前輩學者著重的是古文諸子的地域出身,個人則更進一步,把他們的家世放入中古社會史的脈絡,具體點出了他們的階級與文化背景。    

二、與大曆詩人的比較

  上一節的結論是:古文運動參與者有相當集中的社會文化背景:他們大都出身北方舊族,尤以山東士族為多。這可以說是中唐古文潮流的一個性質,但算不算特質,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從常識和印象來說,中唐古文家大都屬於北方舊族,應該是古文運動的一個特點,因為唐代文學家並非普遍為北方士族出身。舉幾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初唐、盛唐若干最著名的詩人與文章家,如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張說、張九齡、李白、孟浩然、杜甫、岑參,都不屬於這個群體。[36]高適的家史不詳,由其祖父為高宗朝名將高侃一事看來,應該也不是士族。[37]不過,為了對古文運動社會背景的問題有更清楚的判斷,以下擬稍探考中唐另一個文學群體成員的家世,來與古文家作比對。
  現在要考察一個大曆詩人群,也就是活躍於唐代宗大曆時期(766-779)的所謂「台閣詩人」。談起大曆詩壇,一般大概會先想起有名的「大曆十才子」。根據姚合(781?-846)編選的詩集《極玄集》,十才子是: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38]關於十才子的名單,北宋以下屢生異議,劉長卿、李嘉祐、郎士元等人都常被放入,有些人則遭剔除。其實,這些歧見完全是出於對名號的誤解。姚合所說的,是歷史現象發生時實際存在的稱呼,稱號的來由,則是李端等十人大曆初年經常在權臣餐宴上作詩唱和,馳名長安,他們與郭子儀之子郭曖的關係尤其密切。後代有些文人把「大曆十才子」誤解成文學評價的表示,不滿某些次要詩人名列其間,而擅予改動。總結來說,「大曆十才子」的本義是一個在大曆前期活躍於京師高官群中的文學集團(十才子本人大都位階甚低),因此,蔣寅的《大曆詩人研究》把他們以及當時一起唱和的一些官員合稱台閣詩人。[39]如同蔣氏自己指出的,這個提法並不完全允當。舉例而言,除了大曆前期,十才子的生活歷程和詩風頗不相同,「台閣詩人」之號並不能反映這些人作品的多元性。不過,就本文而言,台閣詩人恰好是極適合與古文家比較的對象。理由有二。首先,和古文運動一樣,大曆台閣詩人是個中央性(或全國性)的文學群體,地域與階層背景不是形成群體的表面因素;其次,台閣詩人的時代與古文運動有很大的重疊,這些詩人和古文家有交誼者不在少數。以下先列舉大曆十才子的出身: 

  一、李端(去世於七八○年代)。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山東高門。[40]
  二、盧綸(生卒年不詳)。出身范陽盧氏北祖第四房,山東高門。[41]
  三、吉中孚(生卒年不詳)。楚州(今江蘇淮安)人,曾久居鄱陽(今江西上饒),南方人。[42]
  四、韓翃(生卒年不詳)。家世不詳,郡望或稱昌黎,或稱南陽。[43]
  五、錢起(710?-782?)。吳興(今浙江吳興)人。[44]
  六、司空曙(生卒年不詳)。家世不詳,似乎是京兆人,郡望廣平。案,現存中古氏姓書中,廣平(今河北永年)著姓無司空,或許是新興家族。[45]
  七、苗發(?-786?)。或稱上黨壺關(今山西壺關)人,或稱上黨長子(今山西長子)人,壺關和長子在唐代均屬潞州,苗發為上黨人無疑。據說苗家「世以儒素」,從有關資料看來,顯然是北方小姓,地方勢族。[46]
  八、崔峒(生卒年不詳)。屬博陵崔氏大房,山東高門。[47]
  九、耿湋(生卒年不詳)。據說是河東人,其餘不詳。[48]
  十、夏侯審(生卒年不詳)。無家世資料。

以下是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列舉的其他台閣詩人:

  十一、包何(生卒年不詳)。潤州延陵(江蘇丹陽)人。[49]
  十二、包佶(727?-792)。包何之弟,同上。
  十三、李紓(731-792)。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人,自言趙郡李氏南祖之後,其實是寒門越稱。[50]
  十四、王縉(?-781)。王維之弟,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屬於太原王氏的河東王氏房,似乎是該族的小支。[51]
  十五、王紞。王縉之弟,同上。
  十六、常袞(729-783)。新舊《唐書》本傳都說他是京兆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為新豐常氏。案,唐代京兆府長安城西,天寶七載前有新豐縣(此後裁撤),即王維詩句「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所指,新豐常氏正與京兆人之說相符。一切資料顯示,常家為尋常小姓。[52]
  十七、劉太真(725-792)。永嘉南渡衣冠之後,宣州(今安徽宣城)人,神道碑稱其為金陵人,大概是指祖先南渡後的居地。南方士族。[53]
  十八、郎士元(生卒年不詳)。家史不詳,諸書均稱中山(約在今河北定縣)人。根據兩份唐宋郡望資料,中山著望確有郎姓,但士元是否為依託,無從判斷。他是北方人,則無疑問。[54]
  以上十八位詩人,計有北方人十位,南方人五位,不詳三位(韓翃、耿湋、夏侯審)。北方人中,山東士族有三位(李端、盧綸、崔峒),疑出身山東士族微宗者二人(王縉、王紞兄弟),尋常小姓(恐多為地方勢家)三名(苗發、李紓、常袞),疑為小姓者一位(司空曙),不詳一人(郎士元)。很明顯地,作為兩個時代相近的文學社群,大曆台閣詩人與中唐古文家的家族背景相當不同。
  首先,就比例而言,大曆台閣詩人中的南方人遠高於古文家中的南方人。其次,台閣詩人明確為北方士族出身者只有三位,即使加上王縉兄弟,不過五人,佔總人數不到三分之一。古文家中,明顯具北方士族背景的則有十二位(山東士族、關隴舊族、代北虜姓),若把韓愈和賈至算入,就有十四位。本文探討的古文家與大曆詩人各有十八名,這完全是巧合。但此巧合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出,北方士族成分的多寡,是這兩個集團在社會背景上一個很大的差別。由此,我們可以肯定,濃厚的北方舊族成分,是中唐古文運動的重要特質。

 三、北方士族與文學寫作

   我們既然確定了北方士族的背景是中唐古文運動的一大特點,就需要考慮,古文潮流何以有此特色,這個背景對古文運動的形成產生了怎樣的作用。這個探討牽涉到中古時期──特別是北朝末年、隋代唐初──北方士族與文學寫作的關係。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本節只能利用已有的少數研究,配合若干史料的分析,提出幾點觀察,希望有助於闡解中唐古文運動的成因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在東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