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沈万三居所是沈厅?——…
沈万三生于何年?——沈…
沈万三为何迁居周庄?—…
沈万三犒军之谜——沈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买了罐王老吉仔细研究了…
最新热门    
 
文化研究与中国语境

时间:2009-8-8 16:51:01  来源:不详
中,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似乎还只能是一个缺席者与沉默者。 

  在当今中国语境里,市场经济在与计划经济的二元对立中,有着其无可争辨的进步性、合理性与诱惑性,但也惟因如此,"市场"背后的种种深层关系统统被遮蔽了。在诸如"……都需接受市场的检验"、"市场规律是无情的"之类的表述中,"市场"被想象成为一种公正、公平的化身,被虚构成一个新的神明。它甚至被当作是一种虚构"民间"的正当诉求。而市场实际上既非单一的,也非"纯洁"的,更没有那么公平;从某种方面说,它恰是多种权力关系运作进程的一个表征。然而各类商业宣传、大众传媒都在竭力营造一个消费天堂的幻觉。在这一推销过程中,平等的幻象遮蔽了特权,竞争的幻象掩盖了不公正。这种"共谋"正在以广告、娱乐节目等多种多样的文本形式传播,并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前不久,某电视台黄金时段里曾播放一则牛奶广告:XX的牛是怎样选出来的呢?――称体重,查视力,考智力(画面中,奶牛们以卡通形象做着查体、考试等动作)……最后优劣立判,胜者欢颜,败者沮丧……画外音再道:不努力成不了XX的牛。 

  这样一则看似简单、滑稽的广告,在其推销产品的同时,其实亦在推销某种意识形态(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只不过更加隐晦而已。 

  首先,它推出了一种虚假的消费需求,即只有视力好、智商高的牛,才会产出好奶。我们知道,与其说牛的视力、智力与牛奶的品质有什么关系,还不如说是与牛奶作为商品的"形象"大有关系。说到底,这是一种形象的推销。"商品物化的最后阶段是形象,商品拜物教的最后形态是将物转化为物的形象。"――西方学者的这一论述在这里也同样适合。 

  然后我们发现,这一"形象"的营造,是文本的某种修辞策略。即把牛与人在隐喻层上等同起来,将物"拟人化"。由于与社会上"竞争上岗"、"接受市场检验"、"优胜劣汰"等话语及相关机制"互为文本",故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将人"拟物化"。是以由体重、视力、智力等简单的显在的"差异"所展示的所谓"平等竞争"的戏剧化场景,来遮蔽更为复杂化的深层的社会不平等。是将竞争机制中的不公平因素,优胜劣汰过程中的优汰劣胜,统统掩盖起来,并将因此而带来的后果推卸给无助的个人承担(因为你体重轻、视力弱、智商低),这样就使得由个人充当体制牺牲品的不公正的结果,合理化了。 

  类似的文本充斥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商品已经成为它自己的意识形态"(阿多诺语)。种种幻象,般般诡计,五光十色,令人目眩。而这一切都向中国的文化研究提出了挑战。
四、

  文化研究是跨学科性的,它打破了政治、历史、文学、哲学等等传统上人为的科际疆界。杰姆逊认为文化研究是一种愿望,探讨这种愿望最好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入手,将它视为一项促成"历史大联合"的事业,而不是理论化地将它视为某种新学科的规划图。文化研究的崛起是出于对其他学科的不满,不仅针对其他学科的内容,而且也针对其他学科的局限性,因此文化研究属于后学科。所谓文化研究,最好理解为一种探讨社会普遍问题的特殊方式,而不是属于少数人的或专门化的领域。

  然而,中国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又势必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之间保持距离,否则便会丧失其批判性。这样就又注定了其在中国学界的精英性与超前性。在他的身后,并不存在那种想象性的后援--民间,他注定孤军奋战,注定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和市场需求的利用。此外,他借以存身的学术机构的官僚化与市场化,以及现今学科间的壁垒,都对文化研究形成了挤压。凡此种种,构成了中国语境文化研究的诸多阻碍。中国的文化研究任重道远。但诚如一位海外学者所言:中国需要文化研究,中国需要批判理论,要"呼唤中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刘康语)。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