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早期中国心理文化与中国古典诗歌 |
 |
时间:2009-8-8 16:51:02 来源:不详
|
|
|
的、超越于“山川”、“草木”之上的生命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可说是这种生命理想的实践。这里必须提到他那脍炙人口的《饮酒·其五》。诗人“结庐在人境”,日与农夫野老欣然相处,而非隐士素常选择的断绝人迹之所;这“人境”却又“无车马喧”,清幽静雅,远非世俗红尘可比。其实,“车马”之“喧”源自“心”之“喧”,“心远地自偏”,“人境”又何妨?长日无事,“东篱”“采菊”;胸次“悠然”,淡然忘世。陶渊明的生活是一种人性化的生活:忽然于不经意间抬头“见南山”,“南山”与“诗人”相遇甚而和合融会,美丽的景物与美丽的人性在此一“见”、一瞥之间化合为一,于是“山气”之“佳”、“飞鸟”之“还”皆化作诗人广大深湛的生命境界的一部分。“飞鸟”意象是诗人所喜爱的,因为它象征着生命的自由和超越。“此中有真意”,体自然之“意”,得生命之“真”,皆已超越语言的牢笼,然而魏晋时代的生命精神在这“忘言”之所在,得到了精彩的总结。 明代唐顺之说:“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样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诗人的生命“本色”对“声律”、“文句”有深刻的影响,这无疑是个精警的观点。具体到陶诗的风格,则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13],其语言似自然流出,不费气力,其实却经过匠心默运,“绳削到自然处,故见其淡之妙,不见其削之迹”[14]如陶诗工对偶,却令人不觉其对偶精严:“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15];“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16]……这种由“质”而“绮”的微妙变化,预示着一个全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 注释: 1、吴方:《中国文化史图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德]雅斯贝尔斯:《哲学》第二卷。 3、《晋书·阮籍传》。 4、阮籍:《达庄论》。 5、沈德潜:《古诗源》。 6、鲁迅;《魏晋风度及药和酒的关系》。 7、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8、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 9、《宋书·隐逸传》。 10、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 11、《归田园居·其三》。 12、《答茅鹿门知县论文书》。 13、《与苏辙书》。 14、王圻:《稗史》。 15、《读山海经·其一》。 16、《饮酒·其十五》。 参考书目: 《稗史》 《楚辞灯》 《楚辞诗学》,杨义。 《第三自然界概说》,张松如。 《古诗源》 《管子》 《晋书》 《诗经原始》 《诗文丛论》,顾随。 《诗志》 《史记》 《宋书》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钱穆。 《哲学》第二卷,[德]雅斯贝尔斯。 《中国古田制考》,谢无量。 《中国文化史图鉴》,吴方。 《中西诗鉴赏与翻译》,辜正坤。 《朱子全书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