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探传统道德文化对法律…
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历…
儒家道德文化与深圳特区…
群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造特色公益文化品牌之…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科学…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引导“…
浅议新时期我国消费文化…
谈信息技术对大众文化全…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
最新热门    
 
公众文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时间:2009-10-26 10:54:47  来源:不详
寻找本土特色,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物质资源包括本地特色小吃、温泉、绿色蔬果基地等,非物质资源包括古乐、戏剧、民间手工艺等,都可以经过整合成为观光旅游和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本土特色资源必须做到整合,因为单纯靠某一物质或非物质因素难以形成强大吸引力,最好将吃、看、玩几个要素结合起来,打包出售,这样才容易形成资源整体优势,既服务公众,又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新”一方面指内容要引领时代新潮流,如充分利用电子和网络开发新的文化产业;另一方面指形式要新颖,目前各省市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没有新的概念注入,无法形成吸引力。所以不要盲目追随京津,而要起到补位的功能。
  最后,拓展公民消费空间。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公众文化消费空间拓展的前提,因此公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随着经济、贸易活动的增加,公众休闲时间的增多,使得文化消费场所大型化、固定化,文化消费形式多样化,而且文化消费将休闲娱乐和社交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市场交换、加速信息流通和结成新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1-7-25
  2.阿尔蒙德,维巴,马殿君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孟鸣岐.大众文化与自我认同[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4.叶文强.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及其社会功能[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8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