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探传统道德文化对法律…
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历…
儒家道德文化与深圳特区…
打造特色公益文化品牌之…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科学…
公众文化发展模式实证研…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引导“…
浅议新时期我国消费文化…
谈信息技术对大众文化全…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
最新热门    
 
群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思考

时间:2009-10-26 10:54:48  来源:不详
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经典论断的实质,强调的就是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因历史的沉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群众紧密相连。群众文化活动应把地域特色文化视为生存的魂。
        特色需要发掘。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些不同的俗和规矩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蕴含,可谓千差万别、风情万种,我们要深入挖掘,使之闪耀时代光芒。如湖北黄冈是黄梅戏的故乡,自古就有"一去二三里,村村黄梅戏"的佳话。除了黄梅戏还流传着楚剧,东路花鼓戏,东腔戏等五个地方剧种,虽有特色却奄奄一息。为了让这些民间艺术珍宝重现异彩,近几年,当地政府拿出专项经费进行挖掘。定期举办黄梅戏艺术节、地方戏曲新作展演、民歌民舞民乐汇演等大型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为这些特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舞台。通过挖掘一些民间剧种消失数十年后获得新生,再次和观众见面,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特色需要整合。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珍珠,散落民间并不耀眼,显不出特色,当我们把它们拾起,连成一串,就会成为特色独具的耀眼光环。如海南省海口市每到春节都开展众多文化活动,因分散而缺乏特色,一直没有形成节庆文化品牌。2007年,他们整合海南民俗文化,以“万春会”为品牌,打造“万春会”的本土文化特色,注重、依照群众的需求,组织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活动,让群众春节期间在“万春会”有得玩,有得看,有得吃,真正享受到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大餐,到场观众连续两年达86万人次。
        特色需要雕琢。璧不琢不成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有的肯定是很粗糙,有的甚至很低俗,要把其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品,使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持久闪耀的亮点,就必须下大功夫,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高。如二人转,是东北民间广为流传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以“粗口”著称,在过去可以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过雕琢,特色不退,魅力不减。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还从东北走向了全国,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常演不衰。
        三、载体——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的依托
        一切文化都寄寓于一定的文化载体之中。文化载体是文化赖依生存的诗性空间。可以说,没有载体,文化就无所依,没有载体就没有文化。一般来说文化载体可分为:物质性载体和精神性载体。就群众文化活动而言,物质载体应以广场、公园、剧场等为首选,精神载体可以民俗和现代节日为主,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必须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融合,是文化时空、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有机表现体。选择群众文化活动载体,让人民群众持久的认同你,就必须使这一载体既渗透着时代文明发展的印记,更流露出文化载体对人类永恒的情感主题:亲情、友情、爱情和真情的人生关照。以此营造一个记忆点,使其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习惯,让亲历的人有良多的回味,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永远长青,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否则,即便是有节日形式,或具有丰富蕴含的传统内容,也会冷冷清清,也只能是昨日黄花。比如元旦,法定假日一天,加上调休两天,时间空间是有了,可我们怎么过?它的地位跟星期六、星期天的双休没什么区别。元旦的尴尬,根本原因是没有任何文化意象或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