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
浅析文化差异与第二语言…
浅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
浅析中外广告之差异
孟子:您的下属太糟糕了
浅析古今名人八字
浅析梁启超故居风水
浅析剑术运动中的美
浅析《左传》中梦境的意…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
最新热门    
 
浅析孟子的主体人格美思想

时间:2009-11-10 11:12:13  来源:不详
‘信’之上。”[4]他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人格美思想。历来注家只认识到所谓“充实”,并不是指物质财富的富足,但他们的认识局限于道德善行方面,如赵岐注:“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朱熹注:“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5]其实孟子以精神世界的充溢、充实来解释美,既是对以貌取人的矫正,也是对前面所说的“善”与“信”的超越。一般地行善事、守信用,还不能达到美的高度。孟子将“美”直接指向人的内心世界,认为经过美育的熏陶与培育,可以培养成健康的自我人格,使自己的内心和精神生活丰盈充实,这才叫做“美”。接着,孟子还指出,更高层次的美是“大”、“圣”和“神”。所谓“大”,即“大美”,指人格伟大、光彩照人的美;所谓“圣”,是指德行化人、泽被后世的人格美;所谓“神”,是指天然浑成的美,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孟子依次列举“美、大、圣、神”四个范畴,概括前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理想,提出人格美的四层面说,其影响深远。例如,后世人们高度赞美艺术家及其创作时常称“大师”、“大作”,“画圣”、“诗圣”,“神品”、“神境”等等皆源于此。但是,孟子所说的“圣”与“神”毕竟过于理想化,指向带有终极意义的伦理境界;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人格美主要体现在“美”与“大”两个层面上,孟子两次提出“充实”,正是表明这两个层面的人格美是能够通过美育的培养来实现的。那么,以什么来充实自己的内心,培养“美”与“大美”的人格呢?根据孟子的美学观,当是培养人之“浩然之气”。以“浩然之气”来充溢和充实人的身心,这也是中国古代习惯性的说法。例如《左传.昭公九年》中说:“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孟子说:“气,体之充也。”(《公孙丑上》)所谓气,不仅有先天遗传和禀受的生命元气之涵义,更主要表现在具有主体人格美的后天培植起来的强大的精神道德力量上。孟子的“养气”说,不仅对后世中国人的崇高文化心灵、伟大的精神人格和艺术家阳刚壮美型的创作个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对一种具有理性内容和高尚的道德理义美的由衷体验与心灵愉悦
  孟子明确指出,就像味、声、色能够诉诸于人的口、耳、目引起的愉悦一样,人的道德精神和理义也能给人以诉诸于人的心灵审美愉悦。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美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说法。说声、色可以给人耳目以审美愉悦,再加上味,也同声、色一样,可以引起人们的审美的愉悦,这是早已有之的见解。而说“理义”可以象声、色、味一样也能够引起人们心灵的愉悦,则是孟子的首创和独特看法。[6]孟子把“道德理义”引起人们的普遍必然的愉悦与从感官得到的审美愉悦相提并论,看作是同样的事情。这里面也就有认为人的道德精神也具有一定审美性质能引起人们审美愉悦的意思,这有点类似于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这是一个重要的看法,它打破了一般把美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官声色愉乐的看法,认为道德思想理义与人格精神也可以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也能够引发人们普遍的美感。虽然在孟子之前,用美这个词来形容道德的善或直指道德的善这种情况很多,但毕竟还没有把这种事实与声、色愉悦连在一起来强调谈论它普遍必然的审美性质。孟子用美味悦口、美色悦目来比喻“理义之悦我心”,使人感到“亲切有味”,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