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
浅析文化差异与第二语言…
浅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
浅析中外广告之差异
孟子:您的下属太糟糕了
浅析古今名人八字
浅析梁启超故居风水
浅析剑术运动中的美
浅析《左传》中梦境的意…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
最新热门    
 
浅析孟子的主体人格美思想

时间:2009-11-10 11:12:13  来源:不详
,主张每个人独立于天地之间,寻求自己的人生之道,向圣人目标努力求真向善。[8]人皆可为圣人,人皆可与圣人“同美”,当人善良的本性培养到一定程度,就会如同大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尽心上》)这样也就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至大至高的人格境界。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对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浩然正气与一种阳刚壮美人格的崇尚与膜拜
  孟子在《公孙丑》篇中提出了培养人格美的“养气”之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从引文分析可以看出,浩然之气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从性质上说,浩然之气是和“义与道”相配合的,而“义与道”都属于人的精神范围,所以浩然之气是人的一种精神力量、精神状态,不属于物质范畴,如精气之类。其次,从力量上说,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一旦人具有了浩然之气,便可以立于天地之间,就可以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最后,从培养上说,浩然之气必须用正直之心来培养,不能加以损害,一旦做了有愧于心的事情,它就疲软了,而且这种培养是由经常的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也就是说,它来自天长日久的积累,而不能产生于一朝一夕的冲动。[9]孟子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强调主体人格的自我修养,但这种主观自我修养不是外界强力所加,而是从个体内在的自觉心理需求和愿望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是与强烈的情感心理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觉的主观情感欲求,所以这种“自我修养”的结果,使个体生命呈现出人格上的巨大变化:“浩然之气”充盈全身,这种“气”,孟子自己也“难言”其中的奥妙,把他描述为“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这里对“浩然之气”的描写显然已带有强烈的赞美情感在内,给人一种崇高的阳刚之美的审美感受。孟子指出这“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这就是说,这种气必须用义和道与它相配合,必须经常积累才能使之不疲乏、不匮少。孟子要求主体人格伦理道德的自我欲求与主体情感意志心理要求相统一,才能产生“浩然之气”的人格美,这表明社会伦理道德不是外在于情感的东西,而是渗透到主体的情感意志和心理之中,已被主体看作是他内在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的一种东西,这个统一于主体内在的精神状态的东西,就是“浩然之气”,而这样的“浩然之气”正是主体人格精神美的集中体现。[10]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具有主体人格美的一腔浩然正气,一种正义、光明、宏伟、充沛的精神道德力量。孟子认为,“浩然之气”不能靠偶然袭取而得,须经合乎“义与道”的长期培育和修养才能形成,这种个人修养过程就是人格美育培植的过程。孟子首倡“浩然之气”的人格美思想,并且提出一整套人格美育的学说,影响十分深广,历来为民请命、舍生报国而光耀史册的那些仁人志士,无不具有一腔浩然之气。因此,孟子“吾善养浩然之气”的理论,富有人格美学的思想和意义。
  五、孟子的人格美学是一种乐感美学:其趋向是追求自我内心的充实完善和主体人格
  完美实现后的快乐和愉悦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创造了一系列自主话语,以获得主体人格的独立自主为乐,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自信中充分表现出这种快乐感与自主精神。按照孟子的性善论,“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既然人的本性善良,那么,认识自己的善良本性就会使人悦乐。这样,重新认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