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
浅析文化差异与第二语言…
浅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
浅析中外广告之差异
孟子:您的下属太糟糕了
浅析古今名人八字
浅析梁启超故居风水
浅析剑术运动中的美
浅析《左传》中梦境的意…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
最新热门    
 
浅析孟子的主体人格美思想

时间:2009-11-10 11:12:13  来源:不详
孟子力主人本性善,“性善论”是他的人格美育思想的理论基石。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受后天物欲和环境的污染,只要能够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即“道德理义”,则“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发现自己善良本性和道德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审美过程。孟子所谓“理义之悦我心”,就是指这样一种愉悦的美育感受过程。[7]不难看出,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培植主体人格美的过程,而孟子的主体人格美思想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具有对人的理性内容和高尚的道德理义美的由衷体验与心灵愉悦的基础上。
  三、“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主体人格美思想意在弘扬一种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其思想基础是人皆与圣人“同美”的“性善论”
  孟子石破天惊似的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美育主张(《尽心上》);“圣人与我同类”(《告子上》);将孔子提出的“成人”目标推向圣贤的高度,同时又将圣贤人格平民化。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即每个人在人格上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孟子认为,人类有“同美”之心,就像对于美色的认同一样。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只不过他是先知先觉者,先发现了自己心中与人共同的善良本性和理义而已。从理论上说,只要能发现自己的善良本性并实行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从感性上说,重新认识自己与圣人“同美”之心,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只要能够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人皆可以为尧舜”,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儒家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将人性划分为上下不同的等级。孟子接受了人性与生俱来的观点,但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同样善良的本性,理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例如“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这种同情心足以说明人人都与圣人“心之所同”,具有善良的本性。孟子又推衍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孔子,打破了人性等级上的划分与界限。孟子还创造了“良心”、“良知”、“良能”等一系列表述人性本善的概念。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并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的例子来说明。(《尽心上》)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心、赤子之心。其说影响后世,强调自然童心,成为中国美学的流行话语。性善“同美”论的提出,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现实人间的种种丑恶现象。为什么人性本善,然而人间却处处泛滥着丑恶呢?孟子认为,这是由于人性的异化与丧失造成的。他注意到后天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分析了“蔽于物”而“陷溺其心”的现象,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前,受到外物的蒙蔽或种种诱惑,就有可能丧失善良的本性与本真。孟子始终坚持人性本善论,但又清醒地看到人失去本性的危险。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就是说,人的善良本性经过寻找,就能得到;倘若自己舍弃,就会丧失。因此孟子提出“自求”、“自得”与“反求诸己”,(《离娄上》)即提倡主体人格的内心求真向善和人格的自主和完善。《孟子》中多言“我”,强调主体人格独立自主,例如“万物皆备于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等等。他反对杨朱“为我”,是反对为一己之私利;他高扬主体人格之我,表现的是以“兼善天下”为己任的自觉精神。可见孟子主体人格美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主体人格的独立自主和完善,反对按照任何既定的模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