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当今视角下竞技运动…
浅析英汉比喻的民族文化…
浅析中韩商务谈判中的文…
浅析佛教艺术影响下的中…
浅析对“火星文”的看法
浅析英汉思维差异之成因
浅析国际传播中的文化交…
从荀子的正名思想看先秦…
浅析孟子的主体人格美思…
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
最新热门    
 
浅析荀子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时间:2009-12-28 10:56:57  来源:不详
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这里荀子认为对君、父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并不是孝,只有坚持原则,服从道义,以道义为行为标准,以免亲情陷入不仁不义,才是真正的“大孝”: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以父。”此之谓也。 
  这里的道义是指符合封建统治秩序的道德标准。可见孔、曾、孟、荀划分“孝子”的标准是不同的,孔子重在“敬”亲,曾子重在“顺”亲,孟子重在“养”亲,他们谈“孝”都是以维护血缘亲情为中心的。而荀子谈“孝”是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中心的,是以符合封建统治秩序的道义为价值判断的。“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荀子所处的时代,封建统治秩序已基本确立,道德教化的根本任务,在于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所以荀子十分强调“孝”要服从于封建的统治秩序的需要,要从义不从父,从义高于从父,但同时又对从义不从父做了严格的规定,认为只有三种情形下才能这样做: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荀子首先以维护父母生命安全为要务,因此,荀子反对私斗,骂这些人连猪狗都不如,这是因为: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 
  其次,“从义不从父”可以使父母荣耀,可以使自己得到身心修养。荀子认为:“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以至身敬、辞逊、色顺等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像虞舜、孝已等人在“孝而亲不爱”情形下仍能循道行义,勉力而行,使父母因之荣耀,使自己得到身心修养,但荀子认为这非圣人所不能为:“故劳苦雕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从“从义不从父”,从义高于从父的最高原则出发,荀子认为孝子不仅要从义不从父,还应对其父母的不义进行抗争。他借孔子之口说: 
  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一味地从父,决非孝子之行。相反,只有当父母出现不义时,进行积极的抗争,才是孝子之行。从孔子的“几谏”到曾子的“谏而不逆”,再到孟子反对父子“责善”,这里都是以维护血缘亲情为前提,从而使父避免过错,陷入不义而进行谏争。而荀子是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前提的,因此与曾子的“谏而不逆”、孟子反对父子间“责善”相反,荀子力主谏诤,认为争是孝子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义不从父”,据理力争,这是荀子孝道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三、君恩大于父恩 
   
  冯友兰说:“荀子之政治哲学,又有与孟子异者,则因荀子以为人之性恶之故,不注重个人性情之自由,故以为所说圣王之权威,应为绝对的。”这个分析是有道理的,荀子在《礼论》中道: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这里,我们注意到荀子将天、地、君、亲、师并重,说明君的重要性。刘家和据此认为:“后世中国人长期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盖源于此,只是把君、亲的位置换了一下而已。”君与亲同等。事实上,荀子还是认为君恩要大于父恩,他说:&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