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当今视角下竞技运动…
浅析英汉比喻的民族文化…
浅析中韩商务谈判中的文…
浅析佛教艺术影响下的中…
浅析对“火星文”的看法
浅析英汉思维差异之成因
浅析国际传播中的文化交…
从荀子的正名思想看先秦…
浅析孟子的主体人格美思…
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
最新热门    
 
浅析荀子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时间:2009-12-28 10:56:57  来源:不详
bsp;
  君之丧所以取三年,何也?曰: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尽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可乎!《诗》曰:“恺恺君子,民之父母。”彼君子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三年毕矣哉! 
  荀子这一君恩高于亲恩的说法,与孔孟相比,是荀子孝道的又一特点。孔子、曾子、子思、孟子都讲移孝作忠,但忠与孝是有别的,血缘亲情是大于政治原则的,郭店简《六德》篇就明确提出:“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而荀子将君父并称,忠孝混同,干脆去掉了“移孝作忠”的过程,他说: 
  上之于下,如保赤子,……故下之亲上欢如父母,可杀而不可使不顺。  
  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 
所以,在荀子这里,君、亲是一样的,但同时荀子又顺应封建大一统专制统治的需要,从君恩大于父恩的前提出发,提出必须树立和保证君主绝对权威的“隆君”思想:“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这就明确地提出了“隆君”的惟一性与至上性。依照荀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推知荀子是主张君权高于父权,忠大于孝了。这一观点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封建大一统专制统治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儒法融合倾向的反映。荀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春秋以来社会上存在的忠、孝矛盾的解答,也是对孔、孟关于此问题的变革。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这种特点使适用于血缘家庭的“孝”的伦理规范,也同样适用于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因此忠、孝间具有互通性。《礼记·祭统》就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郑玄注:“其本一者,言忠孝俱由顺出也。”关于“顺”,《荀子·臣道》云:“从命而利君谓之顺。”唐朝孔颖达认为:“顺”就是“内尽于已,外顺于道”、“行善无违于道理也”。把忠孝之“本”理解为“顺”,“无违于道”,这正是抓住了忠孝的实质。但孝与忠毕竟又有差异,由于忠和孝维护着不同的权威,因而具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忠的价值取向是“致公无私”,而孝的价值取向是“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亲”必然坚持“私亲”的合理性,而忠君要求“致公”,这两种价值取向如同冰炭同器,隐匿着深刻的价值对立。如何处理忠与孝的矛盾。孔、孟都以假设回避矛盾的实质来回答这一问题。对叶公“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的设问,孔子答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对弟子“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的问题,孟子以“窃负而逃”作答。孔、孟在此问题上是一致的,都是把维护孝道放在首位。《韩诗外传》卷七有一段齐宣王与田过的对话,也可反映这一思想:   
  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丧亲三年,丧 
  君三年,君与父孰重?”田过对曰:“殆不如父 
  重”。宣王忿然,曰:“曷为士去亲而事君?”田 
  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 
  以养吾亲,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吾亲,受之于君, 
  致之于亲。凡事君,以为亲也。”宣王悒然无以 
  应之。 
但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忠与孝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锐对立,《韩诗外传》中韩婴就收集了多个战国时期忠孝矛盾的故事,这里的主人公都困于忠孝的矛盾,先后轻重,很难两全其美,结果总以自杀身亡而告终,对于每一件事情,韩婴都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