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
论析中西价值观念差异与…
论析心理原理在广告传播…
论析文化势能与跨文化广…
论析植入式广告与拟态环…
论析现代社会的参与型政…
论析新媒介对渝东南少数…
论析唐宋文化传播机制及…
论析跨文化视野中的我国…
论析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
最新热门    
 
论析新闻媒体与公共领域构建

时间:2011-01-03 13:47:45  来源:不详
沟通的专家群体。而在中国这种状况尤甚,高度专门化的苏联教育模式的流弊,让不少工程技术专家存在知识结构偏狭的通病,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关怀,从而使得技术和人文“两种文化”的分裂相较于西方世界更为显著。 
    2、推进公民文化建设 
    “公民文化”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是在“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参与者政治文化。与前两者相比,参与者政治文化存在于高度发达的政治社会中,人们积极参与政治、极其自觉地关注其权利和职责。而“公民文化就是一种忠诚的参与者文化,个人不仅取向于政治输人,而且他们还积极地取向于输人结构和输出结构过程”。 

    开“公民文化”研究之先河的西方学者在花了5年时间、200万美元对美国、英国、墨西哥、意大利、西德5国居民的基本政治态度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分析后,得出了“公民文化适合与保持一种稳定的和有效的民主政治过程”的结论。因为“公民文化”中除包含有积极的公民性外,还有村民对初级关系的取向、臣民消极的政治取向,从而形成一整套得到处理和平衡的政治取向—存在着政治的积极性,但它不会损害政府的权威;存在着卷人和信仰,但它是有节制的;存在着分歧,但它是受到制约的。因而“公民文化”是对高效政府工作的最好支持,也是最好的监督。 
    在一个具有公民文化氛围的社会,大部分人自觉以“公民”的身份存在时,人们会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有效地监督行政权力。由于受长期封建统治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不缺乏“臣民意识”,而大抵缺少“公民意识”。有位著名的学者就曾痛切地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该如何推进公民文化的建设?首要是增强国人的“公民意识”。按朱学勤先生的见解,公民意识是在权力成为公共用品,以及在政府与私人事务之间出现公共领域之后的产物,至少不会产生在这两者之前。所以,“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公民主体意识,还需要有公共权力的基础,即公民拥有知情权、质询权等“公共权力”后才能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在此方面,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因为“传播媒介和信息对完整而有效地行使公民权相当重要。人们必须通过使用信息、解释和讨论,并必须能够使用信息、建议和分析来了解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权利并有效行使其权利;人们使用尽可能广泛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选择)的信息、解释和讨论,并必须使用媒介设施以发表批评和反对意见等……”。 
    此次“圆明园事件”的听证会中,有不少教师、工人、学生等普通市民代表,其中最小的只有11岁。此外,在对这一事件的评论中,不仅专家表现积极,一般公众也踊跃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新京报》所刊发的除社论之外的18篇评论中,有9篇的撰稿人就是普通读者。公众的参与热情,与媒体充分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善于传递公众的意见关系密切。这体现了新闻媒体构建公共领域的另一重现实意义—推进公民文化建设。 
    三、如何避免媒体公共领域角色异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