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WMA:中国文化产业的…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
试析典籍英译与文化意识…
试析“温情与敬意”的大…
试析韩剧热见证中国文化…
试析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
试析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
试析妇女为本——反家暴…
试析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
试析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
最新热门    
 
试析从《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译瑕看翻译的难度

时间:2011-01-19 01:15:17  来源:不详
方寸之间的一种属性,而是整个肉体构成的精神。”’若单纯从英译中的角度看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若仔细思考,则会发现这句话并不像是程颖和高攀龙所说的语言。我国著名语言学者曾提出,谢和耐原意是说中国没有“灵魂”与“肉体”相分离的观念,而基督教的“灵魂”( soul )在中国找不到对应的字,他反复强调的中国典籍里的“魂”绝非基督教中的“灵魂”。从翻译上揣度,谢氏用“而nd”表示心,中文译者则又把“而nd”译成“精神”。至于在英文是“body",反回中文就自然变成“肉体”,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程颖和高攀龙那样的话。然而,据国学学者估计,文中程颖那句话或应是“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意。谢氏把“仁”理解为“心”也无根据,新理学有“本心为仁”之语。至于高攀龙那句话,中译本漏掉了注角,查原书注,这句话转引自B"L泰勒的文章《高攀龙文选研究》,可见谢和耐并没有查到第一手原文。据国学导师提供的《高子遗书》,按黄宗羲《明儒学案》转述,高攀龙曾偶见明道先生“万变俱在人,其实无一事”之后骤然感悟到透体通明,豁然开朗,说他觉得“至此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区宇,方寸亦其本位”(《明儒学案》第140页)这几句话与“仁者与物”略合。
    二、译者的国学缺失
    以上问题的出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作为初涉译坛的青年人,特别要注重自身的“国学修养”。正是由于许多“国学问题”没有弄清楚,许多名词、概念与译文无法准确匹配,以致影响了译文的学术质量。这些问题在此书中屡见不鲜。

    如本书第72页“《易经》的附录指出,创造生命的能力是难以捉摸的,而飘忽不定的灵魂是变化的原因。”这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查英文版第69一70页,原文为“The appendix to the Book of Changes states it is the most subtle of energies which create beings and that errant souls are the causes of Change.”此句出自《易传·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不难想象,此前一定有人将这两句话直译为白话,然后又译成英文。现在再由英文转译成中文,因此与原义就相差甚远。当然,把“气”译为“energies”且定为复数;将“the most subtle”译为“精”,也属揣译,这里有原作者的理解问题。然而译者不加深究,只按字义把“energies”译为“能力”“能量”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如此,下文说“朱熹以原始能量的变化来解释一切事物”便发生了类似的误解。“能量”显然是“气”的误译。朱熹以“气”为形而下之“器”,是“生物之具也”。他认为“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若气不聚时,理亦无所附着。”所以原著认为,朱熹是以原始的“气”衍生出千变万化来解释万物的。对于朱熹来说,“气”就是“器”,就是“物”。

    又如第71页:“中国17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王夫之在他的笔记中写道,一个人坚持灵魂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强调灵魂存在,就会为各种迷信大开方便之门并鼓励其发展。但是明确地否认其存在就会破坏古典的传统祭典的基础。”中译本在“基础”后画上一个引号,这就使读者误认为这段话是王夫之所说的。其实除第一句外,以下是英文原作者谢和耐的解释。而王夫之的原话是:“盖鬼神者,君子,君子不能谓其无,而不可与天下明其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