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WMA:中国文化产业的…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
试析“温情与敬意”的大…
试析韩剧热见证中国文化…
试析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
试析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
试析妇女为本——反家暴…
试析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
试析从《中国文化与基督…
试析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
最新热门    
 
试析典籍英译与文化意识——兼议《古文百篇英译》的文化传递

时间:2011-01-19 01:15:34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典籍英译 文化意识 中国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入手,辅以《古文百篇英译》中的一些实例,说明了典籍英译时真实地传达原文文化蕴涵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翻译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相交流的形式,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文化差异构成翻译的一大障碍,而且“通常越是经典的东西,这种情形便越是严重,因其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就更为明显" ( $aker, 2000 ; 229) 。
    普遍意义上的翻译如此,中国优秀的古文作品英译更是如此。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文史典籍浩瀚渊博,无一不是留给中华儿女和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昌盛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富魅力。“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把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介绍给世界是我们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王义静,2005:66)王恩保、王约西在他们所编注的《古文百篇英译》一书“编者说明”中第一条即明确指出:“《古文百篇英译》是一部向外国人和海外华人介绍中国优秀古典散文作品的汉英对照读本。”典籍英译,不仅是作品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传递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政治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历代社会生活习俗诸方面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种文化的交流,不止是从一国到另一国,而且是从古代到现代,这种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增加了翻译的难度。笔者拟从作品、对象、目的、时代背景等角度来探讨文化意识对典籍英译的重要意义。
  1基于作品的文化意识
    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于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于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在这种交际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翻译工作者不能光在语言上做文章,还要尽可能仔细、准确地了解原语作品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多地熟悉本民族古往今来的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感情生活、哲学思想等等,这正如王佐良(1989: 3)所言:“无论译者的文字修养和语言功底如何到家,缺少文化知识是不行的。译者处理的是个别文字,但面对的其实是两大片文化,因此,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因为对于具有一定语言功底的译者来说,典籍英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众所周知的例子是把“胸有成竹”译成“胸中有一根现成的竹子”,由于译者缺乏文化意识,不懂比喻义和引申义,按字面直译,结果让人莫名其妙。再如,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的《黄帝内经》,在中医院校医学英语教科书中,却被翻译为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这实属一种文化误译。“黄帝”是古代人民对轩辕氏的尊称,“黄”不是“黄色”之义,“帝”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尊号,这个称号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所以取音译较合适,即“Huang Di"。另外,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而已(据中国医药网),因而也不可像某些国外版本那样译成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由此看来,翻译典籍一定要认真体会字词是否有特定文化含义,既不可望文生义,也不能照搬照抄敷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