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WMA:中国文化产业的…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
试析“温情与敬意”的大…
试析韩剧热见证中国文化…
试析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
试析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
试析妇女为本——反家暴…
试析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
试析从《中国文化与基督…
试析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
最新热门    
 
试析典籍英译与文化意识——兼议《古文百篇英译》的文化传递

时间:2011-01-19 01:15:34  来源:不详
衍了事。只有准确传递原文内涵,才能使读者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因此,有志于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的典籍英译工作者一定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认真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尤其是古汉语水平,深人领悟中国古代文化。
  2基于对象的文化意识
  2. 1分清不同对象
    典籍英译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但在准备翻译及着手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对译作所面向的对象始终有一个定位却是不少译者和编者所忽略的,殊不知,这种对受众(主要是读者)文化意识的了解也构成译者文化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文百篇英译》一书《序》中说,这部书的读者共分两类:一类是外国朋友和久居海外的华人,另一类是我们国内的同胞。笔者认为,如果从文化意识的角度,读者还可划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研究型,另一类是了解型。前者喜爱学术研讨,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后者只是想对中国典籍做一般的了解,他们对作品的背景知之甚少,这当中既包含国内同胞,又包括海外华人与外国朋友。从目前出版的典籍英译的译作和发表的文章来看,所面向的对象大多限于前者,亦即专业人士,而普通读者却难有一席之地。事实上,从数量上来讲,后一类读者为数众多,不仅有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更重要的是,对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如果典籍英译作品仅限于面向前一类对象,“如果古代文化方面的专家疏于与广大普通读者交流,那将尤为可悲”(王勇,2007:61)。
  2. 2采取不同翻译策略
    从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说,不同的对象,直接影响到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对于前者,亚皮尔(Appiah , 1993 :808-19 )阐述的厚重翻译法(thick translation )值得借鉴。这种翻译法通常引经据典,对原作中文化特色浓厚之处予以详尽的解释,形式有夹注、脚注、篇末或书末注等,能比较全面地传递原文文化内涵,相比其它译法,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这一类读者的需求。顺便提一下,厚重翻译法借助当今高度发展的传媒,在形式上也可轻和薄起来,如给译本提供电子版或在纸质译作中附上光盘,另外,借助超链接,读者还可根据个人需要获取更详细的解释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日日更新的。
    对于后一类读者,必须从可接受性原则出发,考虑到他们在背景知识方面的局限性和理解能力,为此,笔者认为翻译策略宜采用高效能阐释法(high-efficiency paraphrase ),即用尽可能简练的语言,把尽可能多的语言和文化内涵传递出来,但这种简练必须把握好度,以实现“高效能”,这对译者构成了很大挑战。例如中医典籍中多有三阴三阳之说,如单纯考虑简洁,则选择音译:taiyin , shaoyin , jueyin , taiy-ang,yangming,shaoyang,但这样的简洁达不到好的效果,一般读者都会摸不着头脑。相比之下,中医典籍翻译家文树德(Paul U.  Unschuld)的译文不失为高效能阐释法的一个范例,即major yin , minor yin ,ceasing yin, major  yang, yang  brilliance、minor yang( Unschuld , 2003 :92-93 ),这种译法是从普通读者现有的文化信息容量出发,以最简的词汇介绍了原语对六条经脉的称谓(通过音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