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WMA:中国文化产业的…
试析典籍英译与文化意识…
试析“温情与敬意”的大…
试析韩剧热见证中国文化…
试析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
试析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
试析妇女为本——反家暴…
试析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
试析从《中国文化与基督…
试析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
最新热门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伟大历史进程

时间:2011-01-19 01:15:39  来源:不详
一,把斗争文化改造成和谐文化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我们继续付出长期的努力。

  四、从守旧文化向创新文化推进
  中国的守旧文化,如同专制文化和人治文化一样,根深蒂固,有着相当顽固的社会基础。中国的守旧文化发端于春秋,强化于西汉,造极于清末。这种文化,把因循守旧当成一种规矩、一种美德、一种操守,越是守旧,越是正宗,越是高尚。而把改革创新看成是一种异端、一种恶行、一种背叛,认为改革创新就是不守本分,就是离经叛道。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守旧文化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卫道士,要想当官,就要竞相比旧,守旧则安全,创新则危险,因而就要宁旧勿新。守旧文化给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祸害,极大地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崇尚守旧、鄙夷创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病,其形成的思想渊源可以追究到两位“圣人”—老子与孔子。老子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对于老子这段话的理解,在学术界始终有着诸多分歧。但是,不论老子的本意如何,民间百姓却始终把这段描述当成美好生活的愿景,相互格勉,矢志不渝,也可以说,这是民间形成守旧文化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孔子的守旧思想是众所周知的,尽管不少学者对儒学某些训条的含义作了重新阐释,但依然掩盖不住其推崇守旧、反对创新的顽固信念。例如,他大力疾呼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为孝也。”(《论语·学而》)“瓤不机,瓤哉!机哉!”(《论语·雍也》)等等。基于儒家思想的守旧性,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当作为巩固专制统治的灵丹妙药,强制性地进行推崇。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沉积,这些窒息人性的理念深人国人骨髓,严重扼杀了国人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
  鸦片战以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要前进要发展,不推倒旧文化是不可能的。这一伟大的文化觉醒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  动,中国共产党是这一文化运动的伟大继承者、开拓者。但是,在夺取革命战争胜利之后,我们又一度走人了守旧文化的误区,其主要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解的坚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每前进一步,都需要艰难地冲破一道守旧文化的路障。由此可见,实现从守旧文化向创新文化的转型,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五、从封闭文化向开放文化推进
  封闭文化是一种惧怕和仇视外来文化的心理特征。在中国形成封闭文化的历史并不长,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所致。清朝统治者之所以奉行该政策,其一,由于尖锐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其二,清朝统治者为防止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和侵扰,企图用闭关锁国的方法,防止西方思想开化民众,出现叛逆思想;其三,清朝统治者自诩天朝上国,物产丰饶,认为西方先进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不值得学习。二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掠夺残害使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了一百多年的外来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在痛恨外国侵略者的同时,难免产生盲目排外的文化心理,抵制一切外来文化,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映。三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政治形势所迫。其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堵塞了中国与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