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1949年新旧转换:夏衍在
49年后八位国防部长的关
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引发
1979年巨贪事件:处决贪
1939年康定建省:化边地
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握
1949年黄金运台之后的去
曹操墓入选社科院举办0
49年后最后一起驾机叛逃
1919年北洋政府在通县当
最新热门    
 
49年周恩来追究浙江大学抵制竺可桢风波始末

时间:2010-1-5 12:40:56  来源:不详
尊严”和“教授治校”的理念和规则,因而浙大许多教师纷纷表示不能接受这种有辱师门的做法。苏步青、贝时璋、钱宝琮、王葆仁等代表教师面见竺校长,表示“学生如此嚣张,学校要有一处置办法”,史地系全体教师更表示如张其昀被迫辞去,或学生没有受到“谴责 ”,“则全体将辞职”,且“文学院教员全体与晓峰(张其昀字——引注)同进退”,随之,一些教师(徐震谔、任铭善、郦承铨、王焕镳等)表示将罢课以示抗议。对此,竺可桢表示:“壁报上言论系少数学生所为,绝非公论,但有侮辱师生与攻击个人之处,学校可以查明负责人加以处罚。”他除了严厉要求学生撕去对教师人身攻击的漫画和文字之外,又循循善诱,与学生进行对话,解释浙大的办学理念和方法,一一分述校务会议、行政会议、各委员会以及教授会、学生自治会的职权,“标榜教授治校精神”,亟力主张维护“浙大校风”——“万事公开、实事求是、师生合作”。不过,此时此地、此景此风,已非竺可桢可以从容应对的时机了,他难免“尴尬人办尴尬事”,所谓“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国民党恼怒于他的纵容包庇学生,左派则恨其站错立场,帮助当局阻碍学生运动。

不久,“中央社”传来一条带有凶险意味的新闻:

北平电:本市农、工、商、学、自由职业各团体,以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潜伏匪职业学生,鼓励风潮,应共匪军事暴动,非彻底肃清依法惩办不能安定秩序,巩固后方,请教部、青年部解散中大、浙大,重新登记云云。

果然,浙江大学到了一个生死关头。左派学生依然如故,而且变本加厉。

6月7日,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学生壁报张贴骂青年军之文字,指青年军为职业学生,因此引起公愤,迫令自治会交出作者姓名。”先前学生壁报发表攻击师长的漫画和文字,教师手无寸铁,不过以罢课作为抗议,但此次壁报攻击的对象竟是手执长枪的国民党青年军,竺校长担心,“如有骂青年军者即口辩,必致发生争执。如有殴打情事,则外面之青年军即行加入,不分皂白逢人便打。如此则金华中学与英士大学之惨案又将发生于浙大”矣。于是,竺校长只好勉为其难,极力阻止浙大内部的70余名青年军学生召开大会,生风作浪,以为对抗。好在竺校长制止有效,兼有统领青年军的蒋经国来函,告诫“不能打浙大”,“此事遂告平息”。

蒋氏父子当年鉴于浙江大学是故乡的一所高等学府,陈布雷、陈立夫、朱家骅等也分别以校友或乡人为念,特别是因为竺可桢主校,在教育经费、用人等各个方面给予照顾,遇有学潮等,亦往往对浙大网开一面,心存不忍。加之台湾“二二八”事件之后,陈仪由台湾调回内地,转任浙江省主席,陈仪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杭州“求是书院”的学生,竺可桢以为“故可说浙大为其母校”,果然陈仪对母校多方垂顾,省却竺校长诸多麻烦(此后陈仪因劝说汤恩伯起义失败被解除职务、押送台湾处决)。竺可桢与陈仪相晤,“谈及大学思想事”,竺“告以办大学之方针以开导为主,渠亦赞同。对于过(去)于子三事件之处(理),渠表示不赞同省方办法”。在这种背景下,浙大处于火山端口而没有粉身碎骨,真是万幸。

不过,到了此时,竺可桢的内外压力也就格外沉重了。8月,教育部来员传达总统府密令逮捕各校职业学生,其中包括“国际学联活动分子”、“历次主动罢课人员”、“反动刊物之主编人”等,对此,陈仪的态度是赞同竺校长的方法,即“主张疏导,不主张操切从事”,竺校长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即“当不致有派宪兵捕学生之事”,或“如有行动,必以见告”。其时,国民党当局以及其所控制的舆论早已对浙大大为不满,所谓虎视眈眈,省府一些人也力主须“大批开除学生”不可,只不过竺校长一直坚持“此种政策与浙大作风大不相侔,不能施行”。然而,形势趋于恶化,这就等同于与虎谋皮了,当局是一定要到浙大捕人的。8 月19日,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此次要浙大与省府合作逮捕,完全由于国府之命令,已见沪杭报端。”省府最后拿出19人的名单(包括4名教员),竺可桢继续展开“博弈”,表示“如欲逮捕,必须有确切之证据”,后来陈仪表示“不要牵连太多,至多三人”,这已是最小的代价了。竺可桢依然积极寻求各种保护学生的办法,他对陈仪说:8月22日,特种法庭的便衣军警捕去浙大学生三人,浙大方面除提出抗议、开展营救等,还坚决拒绝军警进入校内,因为此举已“引起全校之不安”;他要求当局“嗣后非有特殊重大罪犯,弗至学校捕人,否则学校中学生人人自危”。陈仪当即表示赞同,但又为难地说:“京中重视杭州捕人事。”此番浙大捕人,先后已有吴铁城等打来电话询问,蒋介石也亲自打来电话,询问浙大捕去多少人,并问“何以只捕三人,颇怪浙省过宽”,而当局掌握的名单竟达40余人。此后围绕这一事件,竺可桢可谓焦头烂额,他费尽力气转圜,结果却是左右不讨好,——学生方面因判决被捕学生而罢课,当局又必欲弹压学生。竺校长“博弈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