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揭秘:央视女主播海霞与
清末革命军与清军战斗老
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
葛  涛照相与清末民初上
杨国安社会动荡与清代湖
黄长义人口压力与清中叶
密云行宫与清王朝对白龙
元明《宫词》与清《竹枝
葡萄牙强占澳门与清政府
葡萄牙强占澳门与清政府
最新热门    
 
陶模与清末新政

时间:2007-3-9 16:38:47  来源:不详
非特有所不敢,亦恐有所不必。而其闭距深者,其顽强愈甚,其顽强甚者,其决裂愈速。故未及三年,而遂酿大祸,亦有由矣。说者谓有甲午之役,而后中国新政始有萌芽;有庚子之变,而后中国新政乃再翻复。然则内外臣工,其所以迟疑审慎于往时者,正以备剀切指陈于此日”。为了鼓动疆臣的情绪,该文在分析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变化消长后强调:“方今朝权之悍锢,不如从前,而疆臣之力量,远过畴曩,各督抚纵不能西北进兵以清君侧,而一任连(联)军之深入,长等坐观,又不能东南承制,藉伸国权,而一就他人之指挥,竟忘大辱。必不得已,再思其次,亦宜及此日连奏朝廷,力请变法,以定国是,务使举国朝野,议论一变,不至指维新为乱法,目学堂为汉奸。幸而事机尚顺,和议可成,翻然改计,徐图内转,则一切尚可有为……窃愿东南督抚,起而和之,将来中国治乱存亡,系此一举。机不可失,责无旁贷,惟当事实亟图之。”
    其实,在清廷正式下诏求言之前,风闻其事的地方督抚与枢臣之间早已频电往还,斟酌对策。尽管在力促变法以救危局的总体目标上基本达成共识,但在选择改革的项目和程序时,仍不能不以最高当局的意志为准绳。张之洞曾设法通过任军机大臣的姻亲鹿传霖了解朝廷意图,并转达督抚们的顾虑:“闻有小枢致他省督抚电云:‘初十谕旨,令条议变法整顿一件,切嘱各省复奏万勿多言西法’云云,殊堪骇异……究竟此事慈意若何,略园能透澈否?各省能否切实复奏,哪几种事可望更张?”(注:《致西安鹿尚书》,《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506-8507页。略园,荣禄。)为了取得人多势众以耸动天听的效果,避免罹祸,张之洞、刘坤一与陶模、袁世凯等商议,串联各省督抚,联衔进呈复议变法的奏章(注:《致江宁刘制台(发后转成都奎制台、广州陶制台等)》、《刘制台来电》、《致江宁刘制台、广州陶制台德抚台等》,《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533、8535、8540页。)。其后,袁世凯辗转探知当道的倾向性意见为“请仍各举所知,勿联衔上”(注:《袁抚台来电并致刘制台》、《致江宁刘制台》、《刘制台来电》,《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553-8554页。),这一策划被迫放弃,改由各省督抚分别具奏。
    对于朝廷而言,单独具奏可以避免大臣结党要挟,分别了解疆吏朝臣对时局的看法及其革弊兴利的见识,获得更多的方案以供选择;而对群臣来说,则是对自己胆识与才具的挑战。清代因建言而触怒君威者史不绝书,轻者丢官革职,重者有生死之虞。戊戌后,湖北巡抚曾@①呈递《酌量变通成例疏》,被顽固守旧者以“大臣擅请变法”和“疆臣莠言乱政”为口实,肆意攻击。1899年1月17日,清廷竟以“原奏语多纰缪,于朝廷整顿庶务力图自强之本意大相刺谬。是为乱法,不得以变法藉口”为由,将其革职,永不叙用,“以为莠言乱政者戒。”(注:曾@①原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