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珍贵旧照再现甲午悲歌[
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的张
揭秘:西安事变之前 张
甲午战争:中国也输在外
甲午战争时竟然有中国民
甲午一战使日本鄙视中国
钩沉:方伯谦甲午海战临
日本 董狐 笔下的甲午战
甲午前中国外债抵押问题
张 研试论十九世纪中期
最新热门    
 
甲午之前清政府驻外公使的选用

时间:2007-3-9 17:26:23  来源:不详
.期不负斋全集,政书一[M.)具体来说,对于清政府而言, 一个理想的使才除“洞悉洋情”之外,还需要具备以下素质:

一是“体用悉备”。就是要求出使人员能始终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最多兼用一点西方“器用之学”,即后来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出使之初,清政府甚至还有以中国文化“化远人”的幻想。故而,非常强调外交使节的文化立场。二是“为守兼优”。公使在外,容易失去控制。因此,公使的操守一定要好。在遣使之初,清政府还担心“野恋”的西方人会扣押人质,于是把使者能否坚持气节的问题也考虑进去。三是“有胆有识”。如薛福成所言:“无贤相之识与度,不可以为使臣;无贤将之胆与智,亦不可以为使臣。”(注:薛福成. 使才与将相并重说[A.庸庵海外文编[M.419.)四是“通权达变”。使臣在外,需要独立面对复杂的情况。因此,临机应变,折冲尊俎是使臣的基本能力。

本来按照清政府“家天下”的想法,是打算用满人、旗人来办外交的。清廷3次遣使尝试中都使用的是满人或旗人, 同文馆招收的也是八旗子弟。只是因为这些八旗子弟长期习惯于优闲的生活,从中很难找出上述标准的“使才”。像崇厚这样的人物,在满人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因此,清政府在以旗人操持外交的企图失败后,按照他们所预设的使才标准,首先是在翰林中挑选使节人选。因为翰林是中国文化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