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16世纪古代刑具在美国拍
上世纪中央领导人的首席
王震:20世纪最伟大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
半个世纪以前故宫的改建
上世纪初的女子双侠 秋
米夫:上世纪三十年代王
史海回眸:回顾二十世纪
自行车20世纪初从德国传
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人们心
最新热门    
 
十九世纪中日对外开放思想比较

时间:2007-3-9 17:27:54  来源:不详
艺、产品、艺术、音乐、生活方式,却精巧地注入日本民族的智慧,使它们焕然一新。

  需要指出的是,在“和魂洋才”的模式下,日本保存在不少封建性的东西。他们恋恋不舍、信之诚笃的“皇道思想”、“武士道精神”、“靖国神社”、“军国主义教育”等为日本连续的和平发展留下了祸根,一俟邪恶势力登台,就会演出悲剧,并把悲剧戕害于其它民族。

  与日本“和魂洋才”相对,中国在十九世纪的对外开放过程中有“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何谓“中学”?用张之洞的话说,就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事地图”。“西学”则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融合能力,但要同化先进的西方文化,是很困难的。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实在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试图用中国传统的“本末”、“道器”、“体用”之说来解决之。发轫于六十年代,形成于七十年代的“中体西用”模式就成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模式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应该说,它在一定时间里,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解决了对外开放、引进西方文化后,如何处理中西关系的问题,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它给了被顽固派斥为“奇技*巧”的西方科学技术一席之地,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引进,和创办近代企业的运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随着中国内部社会变革运动的深入发展,“中体西用”模式的落后性,反动性也日益暴露出来。

  作为“中学”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庞杂斑驳、精华和糟粕共存的系统,在中国近代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对其进行清理,区分孰优孰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思想家严复也感叹道:“吾实未敢遽分其优拙也”。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中,“中学”处在“体”的位置上,大量封建性的糟粕势必作为“西学”,尤其是西方的*观念、人文思想的对立面出现,引起“中学”与“西学”的剧烈冲突,使先进的西方的社会*学说、文化艺术难以在中国传播,大大减弱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和冲击。而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近代经济运动——洋务运动,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另一方面,“中体西用”的模式是在中国没有发生“明治维新”之类*革命的情况下出现的,与日本不同,中国依然是封建专制体系,把学习西方严格控制在生产技术的范围内,特别是在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中体西用”实际上就成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