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登辉称当年抛“两国论
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
1980年引发全国关注的“
论 摊丁入亩 (一)
论 摊丁入亩 (二)
论 摊丁入亩 (三)
论 摊丁入亩 (四)
台湾五十年来 史学理论
论 八旗生计’问题产生
略论 同治中兴 清政府书
最新热门    
 
论 英中联合海军舰队 事件

时间:2007-3-9 17:28:20  来源:不详
一种,以钦差大臣袁甲三为代表,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认为此举有害无利,必不可行,因为“夷人名为就抚,实则包藏祸心”,“与其悔之于后,不如慎之于初”。第二种,以江苏巡抚薜焕、杭州将军瑞昌为代表,持赞同的态度。薜焕认为此举“利多害少”,因为,(一)“俄、佛(法)兵费虽巨,若地方早得肃清,则所省转不可胜计”;(二)“俄:佛由水路而进,先取金陵,以次廓清江路,我即可收长江之利,以赡陆路之军,饷充则兵自得力”;(三)“若联络俄国收为我用,则英夷自必戢其骄”,“此又以夷制夷之法”。瑞昌则认为:“借资外国之兵,其有无格外要求,虽难预料,但……亦足征同仇敌忾之诚,如果照议举行,可期迅速应手。”第三种,以曾国藩为代表,倾向于第一种意见,但措辞较为婉转。他说,列强主动请出兵“助剿”,“自非别有诡谋”,但目下情势,关键“在陆而不在水”,因此可“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之期”。最后,他特别提出:“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水远之利,”反对的意见占了上风。奕䜣认为:“袁甲三于利害之间,辩论最为明晰”;曾国藩所说“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亦甚切合时宜。但是,他在造船还是雇船的问题上却犹豫不定,因此提出:“外洋师船,现虽无暇添制,或仿照其式,或雇用其船,以济兵船之不足。”但又说,对俄、法请派师“助剿”不便断然拒绝,以免生疑,“或筹款购买枪炮船只,使其有利可图,即可冀其暱就。”并请密谕曾国藩“斟酌试行”。(《第二次鸦片战争》(五),第291页;第315、320、330—332、351—354页。)咸丰原则上同意了奕䜣的上奏。这便成为清政府购船办海军之张本。 

清政府议论买船的消息传出后,英国见机会难得,立即闻风而动。1861年4月,英国侵略分子巴夏礼到北京,对曾国藩扩充湘军水师之说表示怀疑,认为其“船炮不甚坚利,恐难灭贼”。(《海防档》(甲),购买船炮。)英国公使卜鲁斯和参赞威妥玛趁机怂恿清政府购买舰船。后来,总理衙门致函威妥玛,追述此事说:“中国购买轮船一事,从前中国举办之初,原因两国既经和好,卜大臣时思为中国平贼,贵参赞又尝谓中国非创立新法,不足挽回从前之积习,因而本衙门与赫(德)税司议及外国轮船。”(《海防档》(甲),购买船炮。)赫德本是英国驻华领事馆的职员,曾任广州海关副税务司,1861年4月刚刚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对清政府购买英国舰船表现出特别的热心。他向奕䜣献计道:“火轮船一只,大者数十万两,上可载数百人;小者每只数万两,可载百数十人。大船在内地不利行驶,若用小火轮船十余号,益以精利枪炮,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