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顾鹤逸——康有为想见而
1966年十万人大会 陈毅
叶兆言谈康有为:没什么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竟
废品站淘到光绪圣旨 :
论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及其
康有为与儒学的近代转换
光绪皇帝与康有为的 戊
康有为 戊戌密谋 补正
从《波兰分灭记》看康有
最新热门    
 
康有为文化个性和维新运动的失败

时间:2007-3-9 17:37:16  来源:不详
历史重任。他积极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著述,虽一再受挫,却不遗余力,义无返顾。可以说,没有这种王者之气,就没有他那种神圣的使命感和崇高的责任感,也就没有那种气魄和胆略,也自然不会有那一介布衣书生领导的旨在“大变”、“速变”、“全变”的全国规模的变法维新运动,不会有一场波及全国的影响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但是,这种从历史深处而来的王者之气,对戊戌变法运动也有不容忽视的副作用。康有为的王气,同时也隐含着不许他人任天下的霸气和轻视“群氓”的个人英雄之气。这三气又助长了他的骄气、虚气和躁气。而诸气的综合作用,酿成了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失败的个性因素。

  18951898年这段时间,虽是中日甲午战争新败之后,却是改革的大好时机。此“好”之涵义有二:

  其一,此前虽有一些人开始主张变法,但其变法的时机却远未成熟。5080年代,从当时国际形势看,中国变法的榜样日本、俄国、德国、意大利之变革或刚实行不久,或虽已取得成绩,但其时效还需要一定时间方可显示出来。如1868年的明治维新,若不经甲午一战,中国朝野怎会认识到其作用原来如此不可估量?而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改革(尤其是日本)的成功恰在此时开始令世界各国所瞩目,也令中国朝野震惊。

  其二,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之战,终于使中国朝野认识到所谓同治中兴之不足据。要求得国家富强,必须另寻新路。可以说,甲午战败后的中国,求变是中国人的共识(注:袁伟时:《慈禧和康有为的两面性剖析及其启示》,《东方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