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故宫在“文革”中险被焚
黄兴:独立苍茫自咏诗,
对清代商品经济的估计及
黄兴的历史地位与黄兴研
黄兴弃武昌辨
黄兴功过辨析
孙中山、黄兴自由观的碰
孙中山、黄兴比较散论
五十年来黄兴研究述评
黄兴的历史地位与黄兴研
最新热门    
 
黄兴在 二次革命 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07-3-9 17:43:05  来源:不详
速战”的时候,“乃吾人迟钝,又不之信,必欲静待法律解决,不为宣战之预备。岂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法律以迁延而失效,人心以积久而灰冷,时机坐失,计划不成。”(何钟萧辑:《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上册,卷2,第24页。)柏文蔚亦称:“二次革命所以失败,败于和战不决,未能先发制人。”(《安徽二次革命始末记》,《革命文献》第44辑,第264页。)这些议论充满了自信和对他人的指责,但当时的客观实际与此有较大的出入。

  宋教仁被刺后,在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上出现过三种意见:1、孙中山主张“速起兵以武力解决之”;2、黄兴则提出冷静对待,以法律解决;3、章太炎在《民主报》声言:“宋案当以*解决为妥善,法律解决相提并进。”(《民主报》1913年4月26日。)这些看法大体反映了南方革命党人的主要观点。平心而论,孙中山的意见代表了历史的走向,武力讨袁势不可免;章太炎的观点较含糊,也未产生较大的影响;黄兴的看法被称为“稳健派”的心声,但有较复杂的背景和内涵。

  黄兴反对孙中山“立即动兵”,呼吁“法律解决”,虽然反映了他对特殊的中国国情认识不深,看不清法律对专制独裁者不起多大作用,但绝非对袁世凯抱有什么幻想。孙中山和黄兴在武昌起义后的近两年时间里,一度为袁世凯的伪善面目所迷惑,但宋教仁的被杀以及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已使他们猛醒。虽然在一些公开的言论中对袁十分客气,但推倒袁氏、重建共和已是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黄兴在致孙中山的信中称:“宋案发生以来,弟即主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先生由日归来,极为反对。”(《黄兴集》第357页。)黄兴这里是要派人暗杀袁世凯,孙中山不同意。3月25日之后的几天,当孙中山提出对袁“立即动兵”后,黄兴的意见是“宜持以冷静态度,而等正当之解决。”(《孙中山选集》上册,第96页。)黄兴这种态度,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兵力不足,难以讨袁;二、一旦起兵,且不说胜利没有把握、还会使政局大乱,黎民百姓受苦。孙中山回忆他和黄兴交换意见时说:“公非难之至再,以为南方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至大局糜烂。”(《孙中山选集》上卷,第96页。)周震麟回忆说:“克强先生则认为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逆迹尚未昭著,南方的革命军人又甫经裁汰,必须加以整备才能作战,因而主张稍缓用兵,以观其变。各省领兵同志多同意黄的意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辑,第338页。)沈亦云称当时稳健派的想法是:“郑重估计的人以为袁氏非清室闇弱可比,而革命党已精疲力尽,人心之趋向也与辛亥不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