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朝顽固
论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商体
论中国资本主义两个部分
黄清根论洋务时期的文化
论台湾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近二十年来洋务运动史研
曾国藩中兴桐城与倡导洋
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
最新热门    
 
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及其他

时间:2007-3-9 17:47:40  来源:不详
  再举一个较严重的例子。为了说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两种趋向”,我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作了我自认为正确的解释。随即有人郑重地指出:“用‘半殖民地半封建’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定性分析,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长期对自己的国情研讨的结果,而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建立和制订的中国*党的民主革命政纲则已被历史进程所验证。”(《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讨论》,《学术研究》1988年第6期。)弦外之音也就是:这个问题是不用讨论也不容讨论的,否则就有动摇我党的民主革命政纲之基础的危险。其实,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党关于国情的“定性分析”,主要是分析民国社会,它和我对于晚清社会的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确立于1901年的《辛丑条约》、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进入了半封建社会,既没有直接的关联,也没有对立的冲突,和中国*党赖以制订的民主革命政纲之基础是不相干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是否不可分割?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党》里,就是把二者分开来论述的,并多次使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敏感地提出党的民主革命政纲的问题,正说明我们的研究者在涉及“历史定势”时如何心惊肉跳。

  平心而论,历史研究中的“定势”,也并非完全出于谬误。因为历史认识总是具有从现在回顾过去的性质,人们往往把当前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利与害作为评价、认识历史的准绳。在为民主革命的胜利艰苦奋斗的年代里,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建设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因而,把过去种种“单纯地”看成是向着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发展过程,是很自然的,也可说是正当的。只有在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经过建设的实践,人们才觉察到,革命艰难,建设更不容易。为什么束缚生产力的反动统治业已推翻,生产还得不到迅猛的顺利发展呢?人民开始懂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革命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康乐幸福,历史上曾经有过诸多方面尝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这样,原来的“历史定势”引起了怀疑,于是出现了“突破”。最新的历史经验提高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认识的相对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