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时报:盟军诺曼底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
揭秘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吻
新中国的红色颂歌 ——
中国的音乐家和管弦乐的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新中国经济第一战:意义
毛泽东拒批斯大林:莫斯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
2000年前中国人洁齿法:
最新热门    
 
近代中国的现实与近代中国的文化

时间:2007-3-10 9:02:23  来源:不详
奋发进取的观念、民权观念、自由平等观念等。梁启超也强调要“开民智”,“振刷国民精神”。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在名著《新民说》中重新提出民德、民智、民力的启蒙任务。他抨击中国国民性存在很大的缺陷,奴隶性太重,缺乏进取、毅力等精神,缺乏责任心、义务心、公德心、国家思想等群体意识。他认为必须变革这种缺陷,塑造有独立自主人格的“新民”,“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新民”,也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改造,是变革社会的根本。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提出了“陶铸国魂”,也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后来,鲁迅又强调改造国民性,孙中山也提出人格、人性的修养。孙中山认为,“要人类有高尚人格,就在减少兽性,增多人性”,“要在*上革命,便先要从自己的心中革起”,如要有合群意识,要立志为民众做大事,要有献身精神等。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也是关于人的改造问题。这就是说,社会客体的变革,必须变革社会的主体——人,即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近代化。

  但是,不论戊戌变法时期的严复、梁启超,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等,都认为文化主体的变革是首要的问题,只有主体变革才能实现社会客体的变革,只要主体变革了,一切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他们企图通过主体的变革来达到客体变革的目的,无疑有其合理性。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无疑对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引导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向前发展,但是把它强调到不恰当的地位,就不妥当了。

  文化主体的变革和社会客体的变革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主体的变革,客体的变革不可能真正完善尽美;不变革客体,主体也不可能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变革。人构成了社会,它不是抽象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体在社会客体之中,在改变社会客体的同时改变主体自身。在近代中国的历程中,戊戌维新运动的迅速失败,辛亥革命诞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昙花一现,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沉思。象严复、梁启超、陈独秀等认为*制度的变革之所以不能成功,在于传统的思想文化,在于人的愚昧落后,因此,必须由此入手,其他才能解决。他们或认为“民智未开”,只能先实行“开明专制”,不能搞民主共和;或企图通过一次猛烈的文化革命运动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从而改变社会。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这是一个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不推翻,中国人民就会被那种经济、*和文化所桎梏、奴役,人这个主体不会有真正的变革,不可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中国不独立,封建的生产关系不改变,小农经济基础不改变,*制度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