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文史新论:中日交往的历
中日血战吴淞:国军六个
记忆1984:中日青年天安
两千年来:中日两国关系
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战 
邓小平“一秒钟”讲话促
东京审判60周年 中日学
早期防弹衣:二战中日本
侵华日军镜头里的中日空
略论民俗信仰与义和团运
最新热门    
 
略论中日前近代民间学问观的差异

时间:2007-3-10 9:03:16  来源:不详
一、学问内容的一元观与二元观 

 

学问即有价值而值得传承的统知识。一个社会的人们世代积的知识、智慧、文化,就是通过学问的传承而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一个社会把什知识视为有价值的学问,对学问的内容和结构怎样界定,是由学问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由于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结构不同,学问在中国人和日本人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当时在中日两国,民人虽然都分为士农工商四民阶层,但在日本江户时代,四民身份是世袭的,人们的身份、职业依血缘关继承而来,人们学习知识,主要目的在于习得自己特定身份职业所需的技能,更好地履行职分,而并不直接导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改变。而在中国清代,四民身份和人们的职业是相互流动的,在科举度下,四民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唯有通过读书应科举,才可以成为士,由此入仕作官,得到荣华富贵。因此,读书求学问,是人们可以直接获得较高的社会身份和官职利禄的手段。在两国这种学问与社会生活的不同关,是人们形成各自不同的学问观的社会基础,也是人们确定学问内容的根据。石成金和贝原益轩在各自书中所谈论的学问的内容,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