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代湖南首富朱昌琳 竟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背景资料:朝鲜半岛停战
朝鲜战场汽车兵:每一车
清代官场多有“潜伏”者
日本人书中的朝鲜战争:
1948年南朝鲜被残酷镇压
朝鲜战争后:留在中国的
蒋介石三度打算出兵朝鲜
沈志华:中国人民志愿军
最新热门    
 
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

时间:2007-3-10 9:03:47  来源:不详
量不足敷用时,朝鲜王廷也会准许“白给”若干银两充用。

在商译辈所携带银两货物足准“八包”之数时,“聚敛”之法行之有效:“不待公货,亦自有裕”。朝鲜官方对使团成员的“聚敛”的额度,并无确定的规定,通常在“什一”与“什二”间浮动,扼守贸易通道的义州地方官府还常巧立名目收取税费,遵纪守法的商人们的负担是很重的。[23]朝鲜宣布“禁缎”后,利润丰厚的绸缎贸易被禁止,商人们无力应付“聚敛”。到乾隆后期,官方登记在册的往往不足原“包数”,商人们尽可能少报携带的货物银两数以逃避“聚敛”。一方面费用在增加,另一方面“聚敛”却因包银空虚而在减少。特别是除固定的冬至使行、皇历赍咨官之行以外的其它使行,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准备货物,“十包九空”,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公用经费。不得已,朝鲜王廷开始允许以“公货”充包,准许使团借贷各衙门的官银,进行官办贸易,以其利润作为费用之资。借贷银数额常达数万两,但借贷出去的官银常常血本无归:“使行员役,藉口於行中之聚敛例赠,多贷公贷,以资其买卖,及其还归,久不还偿。”以致“各衙门徒拥虚簿,国储渐缩。”[24]这种僵化的半官方贸易体制极大地损害了各方的利益,使得原本繁荣的使团贸易走向衰落。

 

   清朝的朝贡使团贸易制度及对其贸易物品的限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